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產
定義
正產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婦人妊娠十月,胎元成熟,氣血充盛而自然分娩之過程。《十產論》曰:「婦人懷胎十月滿足,陰陽氣足,忽然腰腹作陣疼痛,相次胎氣頓陷,至於臍腹疼痛極甚,乃至腰間重痛,谷道挺迸,繼之漿破血下,兒子遂生,此名正產。」此即中醫所言「瓜熟蒂落」之正常生產現象,與「難產」相對。
中醫生理機轉
- 氣血充盈,胎元成熟
中醫認為,胎兒於母體中賴母血以養,需待「十月滿足」,即妊娠足月後,母體氣血充沛,胎兒形體完備,方備分娩之基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載:「氣血和調,胎氣既足,則產時自然順暢。」此時胞宮氣血運行通暢,為正產創造必要條件。 - 陰陽氣足,產徵始現
分娩之始,因胎氣下移,胞宮收縮,氣血壅滯於下焦,故見「腰腹作陣疼痛」。此疼痛呈陣發性,漸次加劇,稱為「弄胎」或「試痛」。《醫宗金鑑‧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正產之候,腹痛或緊或慢,腰酸重墜。」此階段陽氣推動陰血,使胎兒逐漸下移。 - 谷道挺迸,漿破血下
當胎兒降至產門,母體氣血集中下注,壓迫直腸(谷道),故見「挺迸」之感;繼而胞漿破裂(破水),陰血外溢,胎兒隨氣血濡潤而娩出。此過程強調「氣推血濡」之協調,《景岳全書》稱:「產時氣行則血行,血行則胎自下。」
與其他產式之區別
正產與「傷產」(未足月強行催產)、「催產」(氣血不足需藥物助產)、「橫產」(胎位不正)等有別,其關鍵在於:
- 時間自然:符合十月懷胎之期,無過早或過遲。
- 氣血調和:無氣虛血滯或胎元不固之病態。
- 產程順暢:雖有疼痛,然階段分明,終得平安。
經典文獻補充
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明:「正產者,氣血旺而胎自轉,胎自轉而產自順。」強調母體氣血旺盛為核心,若陽氣鼓動有力,陰血濡潤得宜,則「自無橫逆之虞」。
正產之論,體現中醫對自然分娩的觀察,重視生理機能之和諧,亦為後世產科調治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