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對口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對口疔
定義與病名溯源
正對口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治療大全》。此症專指發於頸後正中線天柱骨間(即第七頸椎棘突附近)對口處之疔瘡。該部位屬督脈循行所過,為陽氣匯聚之所,故其病機多與火毒熾盛、氣血壅滯相關。
臨床特徵
- 初期表現:首現癢感而無明顯疼痛,病灶中央可見微小凹陷(即所謂「小吻」),頂端生一細小點狀突起,形似麻子,其色或紅或黃。此為疔毒初結之象,有別於疽、癰之症,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「疔瘡先癢後痛,疽則又癢又痛,癰乃純乎疼痛。」
- 發展過程:若未及時處理,數日內可轉為赤腫焮熱,痛如雞啄,頂突根深,四周堅硬。嚴重者可見膿頭顯現,伴隨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疔毒最忌走黃」,提示其傳變迅速之特點。
經絡辨證
本病位於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之處。督脈統攝諸陽,膀胱主一身之表,故火毒易循經內傳。古代醫家特重此症,認為「對口生瘡,毒歸心腑」,強調其潛在危險性。
針刺治法
傳統急救刺法取:
- 百勞穴(經外奇穴,位於大椎上二寸旁開一寸處)刺之可瀉壅滯之陽熱
- 委中穴(膀胱經合穴)刺絡出血以泄血分熱毒
此法出自《針灸大成》,符合「上病下取」之治療原則,配合局部圍刺可阻斷毒邪蔓延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本病主要源於:
- 火毒蘊結:過食辛熱厚味,熱毒內生,上攻頸項
- 外感邪毒:風熱濕毒外侵,與內火相搏,蘊結肌腠
- 氣血凝滯: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,導致局部經氣不利,絡脈瘀阻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特別指出:「對口疔偏愛鬱怒之人」,強調情志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。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病症區分:
- 偏口疽:生於頸部側面,屬少陽經循行部位
- 腦疽:病位較正對口疔為高,多生於枕部
- 夭疽銳毒:發於耳後腮頷處,預後較差
治療原則
-
內治法:
- 初期宜清熱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
- 膿成期佐以透膿散加減
- 潰後需益氣托毒,可選托裡消毒散
-
外治法:
-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
- 膿成則切開排膿,切口順應皮紋
- 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
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強調:「疔瘡宜早治,遲則毒內攻」,凸顯及時干預之重要性。本病治療須把握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之大法,並根據病程進展調整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