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風

在中醫學理論中,正風為自然界正常氣候之稱,亦名為正氣,與異常氣候——虛風實風相對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正氣者,正風也。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」意即正風屬和順之風,源自固定方向,符合四季運行規律,非過盛(實風)亦非不足(虛風),故對人體無害,反能助長生機。

正風與天人相應
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自然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密不可分。正風代表自然界之常態,如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等合乎時序之氣,能促進人體氣血調和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人若順應正風,則臟腑功能協調,衛氣固表,外邪不易侵襲。反之,若逢虛風(如非時之寒)、實風(如暴烈之風),則易致病。

正風與經絡氣血

正風對人體經絡氣血運行亦有影響。正常氣候下,經脈氣血流暢,營衛之氣周行全身。若風氣調和,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不易致病;而正風所對應的八風(四方四隅之風)中,符合時令者即為正風,如春東風、夏南風等,與人體陰陽平衡相呼應。

正風與養生

傳統養生注重「順四時而適寒暑」,正風即為順應之對象。例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主張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,即需配合正風之特性調攝起居。此外,導引、吐納等養生法亦強調於風和日麗之時行氣,以吸納自然之正氣,增強體質。

正風與病理聯繫

雖正風本身無害,然若人體正氣虛弱,即使逢正風仍可能感邪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風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」,說明風氣雖常為生長之源,但若人體失調,正風亦可能成為誘病之因。此即中醫「同氣相求」之理——外環境之正風雖和煦,仍需內在正氣充足方能相得益彰。

綜言之,正風為中醫氣候學之核心概念,既反映自然界規律,亦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。理解正風之義,可進一步掌握中醫「因時制宜」之養生與診治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