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副夾縛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副夾縛法
正副夾縛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骨折固定技術,見載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,屬整復固定法之一,主要適用於四肢肌肉豐厚部位之骨折治療。此法通過雙層夾板之結構設計,增強固定效果,避免骨折斷端因活動而再度移位,從而促進癒合。
器材與製備
- 正夾板:多以杉樹皮製成,質地柔韌且具彈性,可順應肢體輪廓,減少局部壓迫。其寬約2公分,厚0.2公分,長度依傷處調整,通常稀疏排列於患處外側。
- 副夾板:選用竹片製成,硬度較高,寬厚與正夾板相仿,疊加於正夾板外層以加強穩固性。竹片之剛性可限制關節過度活動,防止復位後錯位。
操作要點
- 敷藥與初縛:先於骨折處外敷接骨藥膏(如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之劑),再以繃帶輕度纏繞,覆蓋正夾板。此時固定需鬆緊適中,以免阻礙氣血運行。
- 副夾加固:於正夾板外側均勻放置副夾板,以布帶或繃帶分段縛緊,強調關鍵受力點之穩固。兩層夾板相互配合,既分散壓力,又強化整體結構。
作用原理
- 力學平衡:正夾板之柔韌性可緩衝肢體活動時之震動,副夾板則提供剛性支撐,雙層結構形成動靜結合之力學保護。
- 氣血調和:夾縛時保留適當鬆緊度,兼顧固定與經絡通暢,符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原則,利於局部氣血灌注與組織修復。
此法相較於單層夾板,更能適應肢體肌肉豐厚處之生物力學需求,為傳統中醫骨傷外固定技術之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