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骨

正骨為中醫專科名詞,其「正」字作動名詞解,意指透過手法整治因骨關節損傷或錯位所致之肢體變形,使其恢復原位的一門技術與學問。此科肇基甚早,元代官制已明確設立「正骨兼金鏃科」,歸於十三科之一,專門處置骨骼關節損傷及金刃外傷等病症。醫學家危亦林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中,專列「正骨兼金鏃科」篇章,系統論述此類疾病之病因、病機、脈象與治法,反映當時中醫對骨傷科已有體系化認知。

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:「今之正骨科,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。」揭示其理論承襲自傳統跌打損傷治療經驗,並發展為獨立學科。中醫正骨之核心在於「接骨續筋、理筋整復」,強調透過手法觸診辨別骨折、脫臼或筋絡錯位,再施以端提、按壓、牽引、搖轉等技巧,使骨歸其位、筋復其常。此過程中,亦須結合「動靜結合」原則,兼顧固定與功能鍛鍊,以促進氣血流通,避免關節僵硬。

正骨理論根基於中醫整體觀,認為骨傷不僅牽連局部經絡,亦可能影響臟腑氣機。例如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說明骨骼結構正常與筋脈柔順為氣血通暢之前提。臨床上除手法復位外,常配合內服活血化瘀湯藥(如復元活血湯)、外敷膏藥(如消腫止痛膏),並輔以針灸疏通經絡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
傳統正骨手法依損傷類型而異:針對閉合性骨折,強調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四步;對關節脫位則需「拔伸、屈轉」以復其臼;若屬慢性勞損所致之小關節錯縫(如脊椎偏歪),手法以輕巧柔韌為主,稱為「微調」。此技術不僅應用於急性損傷,亦適用於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等現代常見筋骨病症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、調衡復正」的治療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