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骨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骨八法詳解

正骨八法為中醫治療骨關節損傷之核心手法,源自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係清代醫家歸納之臨床精要。此八法以手法調理筋骨,使脫位之關節復位、斷裂之骨骼接續,並促進氣血流通,緩解疼痛。以下分述各法要義:

  1. 摸法
    以手觸摸傷處,細察筋骨形狀、位置及腫脹情況,為診斷之首要步驟。通過觸診辨別骨折、脫臼或筋傷,確定損傷性質與程度,為後續手法施用奠定基礎。
  2. 接法
    專用於骨折整復,以手法將斷離之骨端對合,恢復其原有解剖結構。施術時需牽引錯位之骨節,並依其斷裂方向調整力道,使骨縫嚴密吻合。
  3. 端法
    針對關節脫位或錯縫,以雙手托握傷處遠近兩端,順勢牽引並端提,使脫出之骨頭復歸原位。常見於肩、肘、髖關節脫臼之治療。
  4. 提法
    以提拉之力糾正筋骨下陷或嵌頓。如腰椎小關節錯位時,提患者下肢以鬆解擠壓;或於骨折後期,提拿患肢以舒緩筋肉萎縮。
  5. 按法
    以拇指或掌根按壓傷處周圍穴位或痛點,使局部氣血暢通,消腫止痛。按壓時需剛柔並濟,分深淺層次調理經絡,常配合摩法使用。
  6. 摩法
    以掌心或指腹輕柔摩擦患處體表,作用於皮肉層,散瘀行滯。多用於損傷初期之局部腫脹,或後期僵硬不舒,能溫通經脈、緩解拘急。
  7. 推法
    以單手或雙手掌沿筋絡走向推動,理順攣急之肌筋,或助骨折復位後之殘餘移位調整。推法分直推、分推、旋推等,力道需平穩深透。
  8. 拿法
    以拇指與餘四指對合捏拿筋肉,刺激經絡穴位,鬆解粘連。常用於頸肩腰腿之慢性勞損,能解除痙攣、改善氣血瘀阻。

正骨八法強調「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」,施術者須兼備解剖知識與手法經驗,視傷情輕重而靈活配伍。其原理根源於中醫「筋喜柔惡剛,骨喜正惡邪」之論,透過手法調動人體自癒之能,達到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