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骨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骨科

正骨科為中醫學重要分支之一,專治骨、關節損傷及相關疾患。此科自古有之,其源遠流長,臨床實踐與理論體系皆豐厚。

北宋時期,太醫局已設「瘡腫兼折傷科」或「金鏞兼折傷科」,為早期官方確立的骨傷治療機構。「折傷」即指骨折、脫臼等外傷,其時醫家已對骨傷治療具系統性認識。至元代,醫學分科細化為十三科,其中「正骨兼金鏃科」之名首見,正式確立正骨為獨立專科。明代雖改稱「接骨科」,然其治療範疇及方法未變,仍專注於骨折復位、關節整復及傷後調理。

正骨科之理論基礎

中醫正骨以「筋骨並重」為核心理念,認為骨為支幹,筋為聯絡,二者相輔相成。治療強調「手法復位」,即透過觸診辨別骨折或脫臼之位置與程度,再施以推、拿、按、摩等技巧,使錯位之骨節回復本位。此過程需兼顧「筋」(軟組織)之調理,以利氣血通行,減緩腫痛。

正骨亦重視「動靜結合」。骨折固定後,適度活動未受傷部位,可促進氣血運行,避免關節僵硬;而傷處則需保持穩定,以利骨痂生成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兼顧局部治療與全身調養。

正骨科之臨床特色

  1. 手法整復
    依循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則,先牽引以解除錯位,再施巧勁復原。手法講究輕、柔、穩、準,避免二次損傷。
  2. 夾縛固定
    傳統以竹板、杉皮或柳枝製成夾板,配合繃帶固定。其材質具彈性,可隨肢體腫脹調整鬆緊,較石膏更利氣血流通。
  3. 藥物療法
    內服藥以活血化瘀(如當歸、紅花)、續筋接骨(如骨碎補、自然銅)為主;外敷則常用消腫止痛膏藥,或以藥酒塗擦患處。
  4. 功能鍛鍊
    傷後中後期導入導引、按摩,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,防止肌肉萎縮。如「五禽戲」等傳統養生法,亦常融入康復計畫。

正骨科融合中醫經絡學說與傷科經驗,不僅處理急性外傷,對慢性筋骨痠痛、退化性關節病變亦具獨到見解,體現中醫學「異病同治」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