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骨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骨手法

正骨手法為中醫骨傷科之核心治療技術,主要透過徒手操作,診斷與整復骨關節損傷,以恢復其解剖位置與功能。此技術源遠流長,早在唐代《理傷續斷方》即記載「拔伸」、「捺正」等基礎手法,至清代《醫宗金鑒.正骨心法要旨》(1742年)系統化為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按、摩、推、拿」八法,奠定傳統正骨理論框架。現代中醫更融合西醫解剖學原理,發展出「新正骨八法」,臨床應用更趨精細。

傳統正骨八法

  1. 摸法:以手指觸摸傷處,辨別骨折、脫臼之位置、方向及嚴重程度,為手法施作之基礎。
  2. 接法:將斷離之骨端接合復位,含「拔伸牽引」以對抗肌肉收縮,及「旋轉屈伸」矯正旋轉錯位。
  3. 端法:雙手托握傷處遠近端,順勢端送,多用於關節脫位(如肩關節前脫位之復位)。
  4. 提法:向上提拉陷下之骨(如脊椎壓迫性骨折),或配合端法調整關節間隙。
  5. 按法:以拇指向下按壓突出之骨,使其復位,常見於肋骨或骨盆輕度移位。
  6. 摩法:輕柔摩擦皮膚以活絡氣血,緩解周邊軟組織腫脹,為復位後調理手法。
  7. 推法:單向推動錯位之骨節,如椎體滑脫之漸進式調整。
  8. 拿法:捏拿肌肉或肌腱,鬆解痙攣並協助關節歸位。

現代新正骨八法

結合生物力學與解剖學,手法更強調精準性與適應證選擇:

  • 手摸心會:觸診結合影像學判斷,確立復位路徑。
  • 拔伸牽引:持續縱向牽引以克服肌肉抗力,適用於長骨骨折。
  • 旋轉屈伸:針對螺旋骨折或關節交鎖,依其生理活動方向復位。
  • 提按端擠:複合手法,如柯雷氏骨折(Colles` fracture)之擠壓矯正。
  • 搖擺觸碰:輕搖斷骨使斷端對合,確認復位穩定性。
  • 按摩推拿:復位後理筋,調節局部氣血循環。
  • 夾擠分骨:用於尺橈骨等並列骨骨折,擴張骨間隙以復位。
  • 折頂回旋:處理重疊移位時,先加大成角再反向折頂。

其他輔助手法

  • 拉法:關節腔擴張手法,如腰椎牽引。
  • 卡法:利用槓桿原理固定關節一側,另一側施力(如顳頜關節脫位)。
  • 捏法:分段捏合碎骨,常見於兒童青枝骨折。
  • 抖法:快速抖動肢體末端,鬆解小關節錯縫。

正骨手法之選用需依據損傷類型、部位及患者體質,強調「剛柔並濟」,兼顧解剖復位與經絡氣血調和。歷代醫家尚發展出「上髎手法」(專治脊椎小關節紊亂)等流派,展現中醫骨傷科之靈活與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