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骨推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骨推拿
正骨推拿為中醫骨傷科重要治療手法之一,專治各類骨節錯位、筋絡損傷及關節功能障礙。此法源自古代中醫典籍,如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載:「凡墜墮顛撲,骨節閃脫,不得入臼,遂致蹉跌者,急須以手揣搦,復還樞紐;次用藥調養;使骨正筋柔,營衛氣血不失常度,加以封裹膏摩,乃其法也。」足見正骨推拿自古便為中醫治療骨傷疾患之核心技藝。
理論基礎
正骨推拿以中醫經絡學說及筋骨理論為基礎,認為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即骨骼結構端正,筋絡柔順,氣血方能暢通無阻。當筋骨錯位或受損時,氣血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疼痛、腫脹或功能障礙。手法施治旨在「復位歸原」,使脫臼之骨節復位、錯縫之關節歸正,並調理筋絡,恢復其彈性與功能。
手法分類
正骨推拿手法繁多,依其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正骨手法:主要用於矯正骨節錯位,包含拔伸、擠壓、旋轉、折頂等技巧,適用於骨折、脫臼或關節半脫位之復位。
- 理筋手法:針對軟組織損傷,如肌肉拉傷、韌帶扭挫,手法包含揉法、推法、㨰法、彈撥法等,以舒筋活絡、散瘀消腫。
- 按蹻導引:結合按壓與動態牽引,調整關節活動度,常用於脊椎側彎、小關節紊亂等病症。
- 膏摩療法:輔以藥膏外敷並施以推拿,增強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之效,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載「封裹膏摩」之法。
適應症
正骨推拿主要適用於下列症狀:
- 骨折後遺症或關節脫臼復位後之調理
- 脊椎小關節錯位、椎間盤突出等脊柱問題
- 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症所引發之肢體麻木
- 跌打損傷後之筋絡瘀滯、氣血不暢
- 慢性勞損如腱鞘炎、網球肘等
正骨推拿不僅能矯正骨骼結構,更能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使「骨正筋柔」,恢復生理功能。其與針灸、中藥內外治法相輔相成,構成中醫骨傷治療之完整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