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黃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黃疸
病名
正黃疸為臨床常見之黃疸類型,屬中醫黃疸病範疇。其成因主要為內有脾胃積熱,外感風濕之邪,相互搏結,鬱閉於腠理,致使濕熱熏蒸,鬱滯肌膚,發為身目俱黃。
證候特徵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詳述其典型症狀:「食已即飢,遍身俱黃,小便或赤或不利,憎寒壯熱,身體如腫。」患者常見以下表現:
- 身目黃染:遍身及雙目發黃,色澤鮮明(陽黄特徵)。
- 消化異常:食後易飢,反映脾胃濕熱內擾,胃火偏亢。
- 二便失調:小便短赤或不利,濕熱下注膀胱;若熱結腑實,可伴便秘。
- 表裏兼證:外邪未解時,見憎寒壯熱、身體酸腫;若濕熱鬱遏三焦,則胸悶煩嘔。
病機與治法
正黃疸核心病機為「濕熱蘊結」,然臨床須辨表裏虛實,分證論治:
1. 表證未解
- 脈浮兼風邪:風濕鬱表,腠理閉塞,宜發汗解表,通陽化濕。
- 桂枝黃芪湯:调和營衛,兼利濕退黃。
- 麻黃醇酒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風寒偏重,身痛無汗時用之,以麻黃辛溫發汗,酒行藥勢。
2. 少陽樞機不利
- 寒熱往來、胸滿嘔惡:邪鬱少陽,膽熱犯胃,治宜和解少陽。
- 小柴胡湯:疏泄少陽,調和肝膽脾胃,可酌加茵陳、梔子增強清熱退黃之效。
3. 裏熱實證
- 腹滿、小便赤澀、自汗出:表解後濕熱内結陽明,腑氣不通,當瀉熱通腑。
- 大黃硝石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大黃、硝石攻下瘀熱,配合黃柏、梔子清泄三焦。
- 茵陳蒿湯:茵陳利濕退黃,梔子清三焦火,大黃導熱下行,為治陽黃主方。
4. 濕重於熱
- 小便不利、身腫:濕濁壅滯,膀胱氣化失司,宜利水滲濕。
- 加減五苓散: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淡滲利濕,白朮健脾,桂枝通陽化氣。
5. 痰濕阻遏上焦
- 胸膈痞悶、嘔吐痰涎:濕熱蒸痰,阻滯氣機,當化痰降逆。
- 小半夏湯:半夏、生薑和胃化痰,適合黃疸兼見嘔逆者。
- 瓜蒂散(《傷寒論》):痰濕壅塞上焦時,可湧吐痰涎,古人亦用吹鼻法引出黃水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陰黃:與正黃疸(陽黃)相對,色澤晦暗,多因寒濕困脾或脾陽虛衰,治宜溫化寒濕(如茵陳四逆湯)。
- 急黃:濕熱夾毒,燔灼營血,見高熱神昏,屬危證,需清熱解毒、涼血開竅(如犀角散)。
正黃疸之治療,重在分消濕熱,或汗或下,或和或利,需據證靈活變通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