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漏
病證名,屬目疾範疇,特指黑睛(角膜)生漏之證。此症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謂:「有漏生於風輪,或正中,或略偏,病至此,目亦危矣。」風輪於中醫五輪學說中主屬肝膽,黑睛為其外顯,故正漏之發,多與肝膽風熱、濕毒上攻,或陰虛火旺、燔灼風輪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肝膽火熾:多因情志鬱結,肝失疏泄,膽火內蘊,循經上炎,灼傷黑睛,腐蝕成漏。
- 濕熱蒸騰: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生,熏蒸於目,久之濕毒鬱滯風輪,潰爛穿孔。
- 陰虛風動:素體肝腎陰虧,虛火內動,上擾清竅,風輪失養,久則漏生。
臨床表現
初起黑睛生翳,其色灰白或黃濁,繼而潰陷成孔,可伴見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。若漏孔位於中央(瞳神對應處),則視力損傷尤甚;若漏孔穿透,睛膏(房水或玻璃體)外溢,可致目珠萎軟,甚則失明。
辨證分型
- 實熱證:漏孔邊緣紅赤,疼痛劇烈,分泌物黃稠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虛熱證:漏孔久不癒合,周圍微紅,乾澀隱痛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濕濁證:漏孔污穢水腫,分泌物黏膩,頭重胸悶,舌苔黃膩,脈濡滑。
治療原則
需據證立方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- 肝膽火盛:宜清肝瀉膽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濕熱困目:宜化濕清熱,方選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。
- 陰虛火旺:宜滋陰降火,方予知柏地黃丸佐以退翳之品。
外治法
古方載點眼藥粉(如珍珠末、琥珀末)以斂瘡生肌,今可配合中藥燻洗(如黃柏、秦皮煎液)清熱解毒。若漏孔深大,或需手術修復,然此屬西醫範疇,中醫古籍未詳述。
鑑別診斷
須與凝脂翳(角膜炎)、花翳白陷(角膜潰瘍)等相區分,彼等雖亦有黑睛潰爛,然未成漏孔,病勢較輕。正漏為潰瘍穿破之危候,預後多不良,故《準繩》直言「目亦危矣」,強調其險峻。
古籍補充
《目經大成》提及「漏睛」一證,然多指眥部漏膿(淚囊炎),與正漏之黑睛穿孔有別,不可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