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瘧
正瘧為中醫病名,指具有典型瘧疾發作特徵的長期寒熱往來病症。此名詞源於古代醫籍,尤見於《景岳全書·瘧疾》所載:「古法雲,以清脾飲治秋時正瘧,隨證加減大效。」正瘧屬於瘧疾之一類,其發作規律與臨床表現符合傳統瘧疾之典型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正瘧之成因主要與外感瘧邪有關。瘧邪侵襲人體後,伏藏於半表半裏之間,與正氣相爭,導致陰陽失調,營衛不和。其發作特點為定時寒熱交替,先寒後熱,汗出熱退,往復發作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述「瘧先寒而後熱」即為正瘧之典型表現。
正瘧的發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,尤以夏秋之交為多見。此時暑濕未盡,瘧邪易於滋生,加之人體正氣不足,遂成此疾。此外,正瘧之形成亦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,脾胃虛弱則濕濁內生,更易招引外邪。
臨床表現
正瘧之主要症狀包括:
- 周期性寒熱交替,發作有定時
- 先惡寒戰慄,繼而高熱,最後汗出熱退
- 發作時頭痛、身痛、口渴、胸悶
- 脈象多弦,舌苔白膩或黃膩
其發作周期可分為一日一發、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,視瘧邪與正氣相爭之勢而定。
治療原則
針對正瘧之治療,古代醫家多以和解少陽、祛邪截瘧為大法。張景岳推崇以清脾飲為主方,隨證加減。清脾飲具有健脾祛濕、和解少陽之效,適用於正瘧之濕熱偏重者。
其他常用方劑包括:
- 小柴胡湯:適用於少陽證明顯之正瘧
- 達原飲:適用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裏者
- 截瘧七寶飲:具有直接截瘧之效
治療時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變化,靈活加減藥物,如熱重者加黃芩、知母,濕重者加蒼術、厚朴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