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正色」詳解

正色,亦稱「常色」,為中醫診法「望色」之核心概念,指健康人面部呈現的生理性色澤。其特徵在於「明潤含蓄,紅黃隱隱」,即膚色柔潤光亮而不浮露,隱現紅黃調和之氣,反映臟腑功能協調、氣血充盛、精氣內守之態。此為「有胃氣」、「有神」之徵象,乃無病之常態面容。

正色之兩大分類

  1. 主色
    指個體與生俱來的基本膚色,因人而異,受先天稟賦及五行體質影響。如木形人偏青、火形人偏赤、土形人偏黃、金形人偏白、水形人偏黑,然皆須以「明潤含蓄」為健康基準。主色終生穩定,不因外邪或情志而驟變。
  2. 客色
    因外界環境或生理狀態之變動,面部色澤隨之產生的暫時性變化。如:

    • 四時氣候:春稍青、夏稍赤、長夏稍黃、秋稍白、冬稍黑,順應五行生剋。
    • 地理環境:居處風沙多地者面色稍黯,濕熱地域者偏黃赤。
    • 情緒波動:羞恥時面赤,恐懼時乍白。
    • 生理周期:婦女經期下面色微紅,妊娠期額部略黯(稱「妊娠黯」)。
      客色之關鍵在於變化自然,且仍具明潤光澤,與病色之枯槁暴露有別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正色之形成,源於「五臟敷華於面」,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曰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五臟精氣透過經絡上榮於面部:

  • 心主血脈:血盛則面色紅潤。
  • 肝藏血:血濡養筋脈,調節面色青黃變化。
  • 脾主運化:水穀精微化生氣血,使膚色黃而滋潤。
  • 肺朝百脈:氣機宣暢則膚澤通透。
  • 腎藏精:精氣充盈則頰部下頜色澤沉穩。

診斷意義

正色作為健康參照,醫者望診時須先辨明患者之主色、客色,方能察知「病色」(如青黑為寒、赤為熱、黃為濕、白為虛)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強調:「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」正色之存廢,直接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尤重「神氣」有無——縱然色澤稍異,若光明潤澤、隱含生氣,仍屬吉兆;反之,色雖近常而枯夭暴露,則為病重之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