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傷寒

病名

  1. 冬令感寒即發之證
    指於冬季嚴寒之際,人體直接觸冒寒邪而即時發病者,屬外感傷寒之典型證候。

    • 病因病機
      《傷寒全生集》曰:「自霜降後至春分前,天令嚴寒,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,人觸犯之,即時病者,為正傷寒。」此時寒氣凜冽,其性收引凝滯,人體腠理閉塞,衛陽受遏,故發病急驟。
    • 證候特點
      • 傷寒(表實):脈浮緊、頭痛身疼、無汗惡寒,屬寒邪束表,腠理緊閉,治宜辛溫發汗,方用《傷寒論》之麻黃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。
      • 傷風(表虛):脈浮緩、發熱汗出、惡風,屬風寒客表,營衛不和,治宜解肌調營,方用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      • 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心悟》提出加味香蘇散(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、秦艽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生薑),適用於四時感冒風寒輕證,較麻黃湯溫和。
    • 地域差異
      《傷寒大白》指出,南方地氣溫暖,寒邪不易深入,故正傷寒少見,麻黃、桂枝等峻劑多適用於北方冬月;南方感寒多以輕宣疏解為主。
  2. 四季感寒之廣義稱法
    亦稱「大傷寒」,指不拘於冬季,凡因暴寒侵襲所致之外感寒病,均可能歸於此類。

    • 發病時節
      《通俗傷寒論》云:「立冬後,嚴寒為重,春夏秋暴寒為輕。」雖以冬季為重,然春初、秋末氣候驟變,亦可能引發類似證候,惟病情較輕。
    • 與「傷寒」之關係
      「正傷寒」爲狹義傷寒,專指冬月感寒;而廣義之「傷寒」泛指一切外感熱病(如《難經》所言「傷寒有五」)。兩者皆需依據六經辨證,區別表裡虛實。

補充辨析

  • 與「溫病」之差異
    正傷寒屬「傷寒」範疇,病因為純寒邪,初期以表寒證為主;溫病則因溫邪(如風熱)致病,即便冬日感寒,若兼夾熱化或伏邪,亦不屬正傷寒。
  • 傳變特點
    正傷寒若未即時疏解,寒邪可能循太陽經內傳,化熱入裡(如陽明腑實),或轉為少陰寒化證,臨床須密切觀察脈證演變。

文獻淵源
歷代醫家對正傷寒之界定,反映中醫「因時因地制宜」之觀。除前述《傷寒全生集》《通俗傷寒論》外,《傷寒論》原文雖未直言「正傷寒」,然太陽病篇之麻黃湯證、桂枝湯證,實為其理論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