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正水

病名

  1. 水腫病之一

    • 病因病機:正水屬於水腫病的一種,主要因脾腎陽虛,水濕內停所致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指出:「正水,其脈沈遲,外證自喘。」即正水的患者常表現為脈象沉遲,並伴有呼吸急促、喘息等症狀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患者可見全身水腫,腹部脹滿,氣喘,病勢較重。此因陽氣不足,水濕不化,水氣上逆犯肺,故出現喘息;水濕停聚於腹,則見腹滿。
    • 相關條文:此病與「肺虛身腫」相關,肺主通調水道,若肺氣虛弱,水濕不化,亦可導致水腫,臨床上需辨證論治。
  2. 十種水病之合稱

    • 定義: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四將「正水」泛指為「十水」,即心水、肝水、肺水、脾水、腎水、膽水、大腸水、膀胱水、胃水、小腸水等十種與臟腑相關的水腫病證。
    • 特點:每種水病皆有其特定的病位與病機,如「心水」多因心陽虛衰,水濕凌心,表現為心悸、氣促、下肢浮腫;「腎水」則因腎陽不足,水濕泛濫,常見腰以下水腫、小便不利等。
    • 辨證要點:此分類強調臟腑與水濕代謝的關係,臨床需結合臟腑功能失調的具體表現進行診斷與治療。

專業延伸

  • 病機探討:正水的形成與肺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,三者功能失調,均可能導致水濕內停,發為水腫。
  • 脈象與證候:正水的脈象「沉遲」,反映陽氣不足、水濕內蘊;「外證自喘」則是水氣上犯、肺氣不降的表現。
  • 與其他水腫的區別:與「風水」「皮水」等相比,正水的水腫較深在,病位偏裡,多屬陰水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