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體為中醫正骨名詞,意指透過特定手法或手術,使人體因骨折、脫臼所致之形體異位恢復常態。此概念源於明代醫家薛己所著《正體類要》,書中詳述骨傷、脫位之治療理論與技法,並以「正體」統稱此類矯正術。明清時期,正骨科亦有以「正體科」為名者,反映其專注形體結構復位之核心範疇。
中醫正體之理論基礎
- 筋骨折傷與氣血關係
中醫認為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骨折脫臼不僅形變,亦伴隨局部氣血瘀滯、經絡受阻。正體手法需兼顧「接骨續筋」與「活血通絡」,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「手法者,誠正骨之首務」,需依據傷勢輕重選擇整復、固定或藥物輔助。 - 手法分類
- 摸法:以手觸診,確定斷端位置。
- 接法:牽引對位,使骨復原。
- 端法:針對脫臼關節,施力復位。
- 提法:處陷下之骨,提之使平。
此類技法重視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」,需精準掌握力道與角度。
-
器械輔助
傳統使用杉皮、竹簾等外固定工具,如《傷科補要》記載「綁縛鬆緊得宜」,以維持骨位穩定;嚴重者或配合鏽針、鉤刀等手術器械,然此類侵襲性療法古籍記載較略。
正體與內治結合
明清醫家漸重內外兼治,如《正體類要》列「氣血內傷」專篇,主張以「補氣活血湯」等方劑調理,並按體質分虛實用藥:
- 初期:活血化瘀(如復元活血湯)。
- 中期:和營生新(如八珍湯)。
- 後期:補益肝腎(如壯筋續骨丹)。
此體系顯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思想,正體非僅矯形,更涵攝整體機能調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