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邪相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邪相爭
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又稱「正邪分爭」,為中醫理論闡述疾病發生與發展機制的核心概念之一。
基本概念
正邪相爭指人體正氣與外來或內生病邪相互對抗的病理過程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揭示人體健康與否實為正邪力量消長的結果。一切疾病皆可視為正邪相爭的具體表現,此過程貫穿疾病始終,決定病勢進退與轉歸。
在生理狀態下,人體正氣充盈,能調節陰陽平衡,抵禦外邪;當正氣虧虛或邪氣過盛時,即形成正邪交爭之病理狀態。正氣泛指人體正常機能活動及抗病能力,包括陰陽、氣血、津液、臟腑經絡之功能;邪氣則包含六淫、疫癘、七情、飲食勞倦、痰飲瘀血等致病因素。
臨床表現機理
正邪相爭在臨床主要表現為三種態勢:
- 正勝邪退:正氣充盛,壓制邪氣,疾病向愈
- 邪勝正衰:邪氣壅盛,正氣不支,病情加重
- 正邪相持:正邪力量相當,病情遷延,形成慢性病理過程
特別在《傷寒論》少陽病證中,張仲景精闢論述「往來寒熱」乃正邪分爭之典型表現:
- 惡寒階段:正氣暫時不敵邪氣,衛陽被鬱
- 發熱階段:正氣奮起抗邪,正邪劇烈交爭
- 寒熱往來:正邪在少陽樞機之地反覆爭持,互有勝負
此機理符合《傷寒論·辨少陽病脈證並治》所載:「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。」
理論延伸與發展
歷代醫家對正邪相爭理論不斷深化:
- 《內經》強調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奠定正虛為發病基礎的理論
- 張仲景將正邪相爭具體應用於六經辨證,特別在少陽病機闡釋中
- 溫病學派提出「正氣存邪火自退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扶正重要性
- 瘀血學說認為久病正邪相爭必導致氣血瘀滯,形成複雜病理
從更廣泛角度論,正邪相爭不僅存在於外感病過程,內傷雜病同樣遵循此規律。如:
- 痰飲內生與脾肺正氣之爭
- 情志致病中七情過極與肝氣疏泄功能之爭
- 氣血失調中瘀血阻絡與正氣通行之爭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識正邪相爭需把握:
- 辨正氣狀態:透過神、色、脈、舌等判斷正氣盛衰
- 審邪氣性質:區分外感六淫、內生五邪之不同特點
- 察相爭態勢:分析正邪交爭所在層次(衛氣營血、臟腑經絡)
- 觀病勢趨向:判斷正邪消長方向以預後轉歸
此理論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核心意義,中醫「扶正祛邪」治則即源於對正邪相爭規律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