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虛邪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正虛邪實是根據中醫理論對疾病證候的分類。它指的是在疾病中,存在正氣虛弱和邪氣壅盛的情況。當正氣虛弱時,身體無法抵禦外邪的侵襲,邪氣就會在體內滋生並加重疾病;同時,邪氣的存在也會進一步耗損正氣的能力,使其更為虛弱。

根據《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,治療正虛邪實需要以扶正祛邪為基本原則。具體治療方法則根據正虛和邪實的輕重緩急而定。如果正虛較重,邪實較輕,則應以扶正為主,同時兼顧祛邪;如果邪實較重,正虛較輕,則應以祛邪為主,同時兼顧扶正。

根據臨床表現,正虛主要呈現倦怠乏力、食慾不振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等症狀;而邪實主要呈現高熱煩躁、口渴喜飲、大便乾燥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

為了預防和治療正虛邪實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
1.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包括適量運動、均衡飲食等。

2.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足夠的休息。

3.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,如戒菸戒酒等。

4.定期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疾病並進行治療。

5.一旦出現疾病,應及早求醫,積極接受治療。

正虛邪實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我們應該重視正虛邪實的防治,並遵循中醫的治療原則,以扶正祛邪為基礎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