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虛邪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正虛邪實
病證名,指人體正氣虛弱與邪氣亢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,屬中醫學「虛實夾雜」證候的重要類型。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云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,明確指出邪正盛衰是辨別虛實的關鍵。
病機分析
- 治療失當或邪盛傷正
疾病過程中,若誤用攻伐(如過度發汗、瀉下),或邪氣熾盛(如熱毒、痰瘀膠結),耗傷氣血津液,可導致正氣虧虛,而邪氣未盡,形成「正虛為主,邪戀為標」的格局。 - 素體虧虛復感實邪
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弱,氣血陰陽虧損,此時外感六淫(如風寒、暑濕)或內生邪氣(如痰飲、瘀血),易表現為「正虛不運,邪實壅滯」之象。例如:氣虛者感受風寒,可見疲倦乏力伴鼻塞頭痛;陰虛火旺者兼夾痰熱,則見口乾咽痛、痰黏難咯。
辨證要點
- 正虛表現:面色萎黃、神疲氣短、自汗盜汗、脈細弱等。
- 邪實特徵:痰多聲嘶、疼痛拒按、舌苔厚膩、脈滑數或弦緊等。
- 標本關係:多以正虛為本(如脾腎陽虛)、邪實為標(如水飲內停),二者相互交織,加重病情。
治療原則
扶正祛邪並行,根據虛實輕重靈活調配:
- 補虛為主佐以祛邪:如氣虛感冒用「參蘇飲」(人參、紫蘇葉),益氣解表。
- 攻邪為主兼顧補虛:如「黃龍湯」(大黃、人參)治燥屎內結而氣陰兩傷,瀉下通便同時滋養氣血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初病宜攻,久病宜補」,對正虛邪實者尤需權衡緩急;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「攻補不可偏廢」,臨床須審察邪正消長,動態調整治法。此證多見於慢性病遷延期或急症轉歸階段,辨識其病機層次對預後判斷至關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