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正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正穴
正穴之定義
正穴,又稱「經穴」,為中醫針灸學之核心概念,指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(合稱「十四經」)之腧穴。此類腧穴具有明確經脈歸屬,其定位、功效及主治病症歷代醫籍均有系統記載,與「經外奇穴」(非屬十四經之特殊穴位)形成對比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明確提出「十四經腧穴」之分類,確立正穴於針灸理論體系之正統地位。
正穴之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
正穴皆位於經脈循行路線上,透過經氣運行,與臟腑形成內外相應之關係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。」正穴即為調節經氣之關鍵節點。 - 氣血灌注
正穴為氣血輸注於體表之特定部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,說明正穴乃經氣聚散之所,具有轉輸氣血、溝通表裏之功。 - 主治規律
正穴主治作用遵循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。如手太陰肺經之「尺澤穴」主治咳嗽、氣喘,足陽明胃經之「足三里」調理脾胃疾患,皆反映經脈-臟腑聯屬關係。
正穴之發展脈絡
- 《黃帝內經》奠基:記載160餘個穴位,奠定經穴理論框架。
- 《針灸甲乙經》系統化:晉代皇甫謐整理349個正穴,確立定位標準。
- 宋代銅人模型:官方鑄造針灸銅人,標註354經穴,推動教學規範化。
- 明清完善:《針灸大成》收錄359經穴,結構更趨嚴密。
正穴分類與特性
- 五輸穴
位於四肢肘膝以下,包括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類穴位,如肺經之少商(井穴)、魚際(滎穴),反映氣血由小至大的流注特性。 - 原穴與絡穴
- 原穴為臟腑原氣所駐,十二經各有一原穴(如太衝為肝經原穴)。
- 絡穴聯絡表裏經,如列缺溝通肺經與大腸經。
-
背俞穴與募穴
- 背俞穴(如肺俞、心俞)位於膀胱經,主臟腑虛證。
- 募穴(如中脘為胃募)位於胸腹部,主臟腑實證。
-
八會穴
與人體八種基礎物質功能相關,如膻中為氣會,太淵為脈會。
臨牀應用精要
正穴選擇依循「辨經取穴」原則:
- 本經取穴:病症屬某經則取該經穴位,如肝鬱取太衝。
- 異經取穴:結合表裏經或母子經(如肺虛補脾經太白)。
- 特定穴配用:如原絡配穴法(取原穴與絡穴協同調治)。
歷代醫家對於正穴的運用,體現出「穴不異人,用有巧妙」的辯證思維。《標幽賦》云:「必欲治病,莫如用針;巧運神機之妙,工開聖理之深。」正穴之效,貴在明察經氣盛衰,通曉補瀉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