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當心而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當心而痛
「當心而痛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正對心窩處(即胸骨劍突下方、胃脘部)出現疼痛之症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胃脘當心而痛」,明確指出此症與胃脘部位相關,然其病機與臟腑經絡失調密切相連,非僅限於胃疾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客胃: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,寒凝氣滯,阻遏胃陽,氣血不通而痛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寒痛者,綿綿不休,得熱則減。」
- 肝氣犯胃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氣機壅滯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:「肝木乘土,脘痛嘔酸。」
- 脾胃虛寒:中陽不足,運化無力,虛寒內生,脈絡失養而隱痛。《金匱要略》言:「虛勞裏急,悸衄,腹中痛。」
- 瘀血阻絡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或外傷致瘀,胃絡不通,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:疼痛劇烈,拒按,伴噯氣、吞酸,脈弦緊,多屬寒凝、氣滯、食積。
- 虛證:隱痛綿綿,喜溫喜按,食少乏力,脈細弱,常見於脾胃虛寒或陰血虧虛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「當心」之位,屬任脈「巨闕穴」附近,為心之募穴,亦鄰近胃脘。足陽明胃經「不容穴」、足太陰脾經「腹哀穴」皆與此區相關,故疼痛可牽涉多經。臟腑層面,除胃腑外,與肝之疏泄、脾之升清密切相關,肝脾不調常為潛在病機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:「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。」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「心痛有九種,其中心胃痛多由停痰積冷。」顯示此症歷代醫家多從「胃心痛」論治,然需與真心痛(心系疾患)鑑別。
治法舉隅
- 散寒和胃:良附丸加減,適用於寒邪客胃。
- 疏肝理氣:柴胡疏肝散,主治肝氣犯胃之脹痛。
- 溫中補虛:黃芪建中湯,針對脾胃虛寒。
- 活血化瘀:失笑散合丹參飲,用於瘀血阻絡。
此症雖以胃脘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辨證,需結合四診,明察病源,方可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