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承瀚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承瀚:清代喉科名醫與中醫理論貢獻者
生平與學術淵源
鄭承瀚(生卒年不詳),字若溪,又號樞扶,清代安徽歙縣人,為著名喉科醫家鄭宏綱之長子。其與弟承洛共同繼承家學,潛心鑽研醫理,尤精於喉科診治。鄭氏家族為新安醫學重要流派之一,其喉科診療體系以《重樓玉鑰》為核心,而鄭承瀚更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金從水養」之獨特治法,臨床施治二十餘載,活人無數。
醫學特色與理論創新
1. 「金從水養」治喉法
鄭承瀚提出「金從水養」理論,認為肺屬金,腎屬水,喉科虛證多因肺腎陰虧所致。此法強調滋陰潤燥、補腎益肺,常用藥物如生地、玄參、麥冬等甘寒養陰之品,配合少量辛涼透散藥物,以達「金水相生」之效。此理論對後世喉科虛證治療影響深遠。
2. 喉科辨證體系
於《喉白闡微》(1797年)中,鄭氏系統性論述「白腐證」(類似今之白喉或鵝口瘡)屬「虛燥」範疇,有別於當時多數醫家從熱毒論治的觀點。他提出白腐色澤辨證:
- 純白如粉:肺陰虧虛
- 白中帶灰:腎陰不足
- 白而乾燥:津液耗傷
並首重脈診,強調「寸口脈細數」為陰虛喉證關鍵指徵,補足《重樓玉鑰》偏重實證論治之不足。
著作與學術貢獻
《重樓玉鑰續編》(1804年)
與方成培共同增訂,全書兩卷,特色在於:
- 系統分類喉科虛實證候
- 詳述針灸療法在喉症應用,如少商、商陽穴刺血法
- 增補咽喉外用方,如「冰硼散」改良配方
《咽喉辯證》
未見傳世,據考證內容應包含:
- 咽喉與經絡關係,尤其強調足少陰腎經「循咽喉,挾舌本」之理論
- 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致喉症差異
《痘科切要》
結合家傳經驗與遊歷所得,提出:
- 「痘疹發於咽喉」特殊證型辨治
- 三陰三陽辨痘法,重視太陰肺經與少陰腎經調理
遊歷與多科兼通
除喉科外,鄭承瀚博通多科:
- 地理醫學:遊歷楚、豫、江、浙等地,觀察地域環境與疾病關係,採集各地驗方。如記錄江南濕熱地區喉症多兼濕邪,用藥常佐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濕之品。
- 針灸療法:善用「咽四穴」(人迎、水突、氣舍、天鼎)治療喉痹,並發展出「淺刺候氣」針法,適用於咽喉敏感區域。
- 幼科與痘科:將喉科辨證思路延伸至小兒疾患,提出「小兒純陽之體,喉症易從火化,然不可過用苦寒」的治療原則。
鄭承瀚之學術成就,體現新安醫派「重理論、精辨證、善用藥」的特色,其對喉科虛證的系統論述,至今仍為中醫喉科學重要參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