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大忠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大忠,明代著名兒科學家,字英翰,榕邑(今福建福州)人。其學術生涯始於儒學,後轉習醫術,尤專精於痘疹(即天花與麻疹類疾病)之診治。初時尊崇朱丹溪學派,後廣涉諸家醫論,融會貫通,終得痘疹證治之精要,臨床施治成效卓著,救癒者十之八九。
學術背景與貢獻
鄭氏深研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並結合丹溪養陰學說,針對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特點,提出痘疹治療須顧護氣血、調和陰陽。其理論強調「辨證首重氣血盛衰」,認為痘疹發病與「胎毒內蘊,外感時邪」相關,治療上注重透邪外出,同時兼顧脾胃運化功能,避免過用寒涼而傷正。
著作《痘經會成保嬰慈幼錄》
晚年所撰《痘經會成保嬰慈幼錄》(1599年),凡九卷,為其畢生臨床經驗之總結。該書系統收錄痘疹病因、病機、診斷及治法,內容涵蓋:
- 痘疹分期論治:將病程分為發熱期、見點期、起脹期、灌漿期、收靨期等,詳述各階段用藥宜忌。
- 方藥運用:載錄多首驗方,如「托裡透毒湯」、「清解活血散」等,體現其「扶正祛邪」之治療思想。
- 外治與調護:提出針灸、藥浴等外治法,並強調避風靜養、飲食清淡等調攝原則。
此書因實用性甚高,後世亦稱《痘經會成》,對明清兒科發展影響深遠,為中醫痘疹學之重要文獻。
學術特色
鄭大忠之成就,在於融合理論與實證,其學說兼具以下特色:
- 匯通百家:不拘泥於門戶,擷取丹溪、東垣等諸家之長,結合地域氣候與患者體質,靈活化裁。
- 重預防與調養:主張「治未病」,於痘疹流行時節提倡提前調理氣血,以減輕病勢。
- 注重脈診與舌象:書中詳述痘疹脈象變化(如浮數為邪在表,沉遲為氣血不足),並強調舌苔厚薄、色澤對判斷病機之關鍵作用。
鄭氏之學術與臨床實踐,不僅完善了中醫兒科痘疹理論體系,更為後世溫病學派對於發疹性熱病的辨治奠定了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