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瑚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瑚

鄭瑚,字友夏,清代安徽祁門人,為當時著名醫家。其年少時潛習儒學,後轉研醫術,深入探究《黃帝內經》等典籍,精通方脈之學。臨證善於析微察病,遣方用藥屢獲良效,尤擅長兒科診治,於小兒疾病診療有獨到心得。

其所著《扶嬰錄》共兩卷,專論小兒養護與疾病調治,內容涵蓋小兒生理病理特點、診法要訣及治療方藥,然該書未見廣傳,殊為憾事。

鄭瑚之醫術特點,可歸納為以下數端:

  1. 以《素問》為本:其診病注重陰陽五行理論,強調臟腑氣血調和,善用經方辨證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  2. 兒科專精:清代醫家對小兒「啞科」診治尤為謹慎,鄭瑚於此多有發揮,針對小兒易虛易實、臟腑嬌嫩之特性,主張藥性平和、劑量精準,避免峻烈之品。
  3. 方脈結合:其臨證除重視脈診外,亦兼顧體質與情志因素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法則。

雖《扶嬰錄》未能流傳後世,然鄭瑚於地方醫史中仍佔一席之地,其學術思想反映清代醫家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實務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