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惠卿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惠卿,南宋醫家,生平履貫不詳,曾任保安郎翰林醫正,活躍於13世紀。其醫學著述以兒科見長,撰有《嬰兒病證幼幼方論》十卷,現存日本寫本,為研究中醫兒科歷史的重要文獻。

學術背景與時代脈絡

南宋時期,中醫兒科(古稱「啞科」)已形成獨立體系,醫家多關注小兒生理特徵與用藥差異。鄭惠卿承襲北宋錢乙**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學術脈絡,進一步釐清小兒**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特質,強調治法須輕靈柔和,避免峻烈之品傷及稚陰稚陽。

《嬰兒病證幼幼方論》特色

  1. 病證分類體系
    該書系統整理小兒常見病證,如胎黃、驚風、疳積等,並依證候輕重分列治法。其中對「急驚風」「慢驚風」的辨證尤為細緻,區分熱極生風與脾虛木亢之異,體現南宋醫家對小兒肝風病機的深入認識。
  2. 用藥特點
    方劑配伍注重健脾疏肝,如運用四君子湯加減調理小兒脾胃,佐以鉤藤、蟬蛻等輕清之品平肝息風,反映宋代兒科「重脾胃、抑肝木」的治療思想。
  3. 外治法的應用
    書中記載多種小兒外治法,如敷臍、藥浴等,符合兒科「不喜藥餌」的特性。其中以硃砂調敷湧泉穴治夜啼,結合了經絡理論與藥物透皮吸收之效。

歷史價值與影響

鄭惠卿之著作雖散佚不全,然從現存寫本可窺見南宋兒科「重調護、慎攻伐」的臨床風格。其對小兒「變蒸學說」(指嬰幼兒生長發育中的周期性生理變化)的闡釋,亦為後世《幼科發揮》等醫籍所引用,具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
註:日本寫本現存情況,顯示該書曾東傳影響漢方醫學,特別是江戶時代兒科醫家對宋代醫典的考據與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