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楫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楫,字濟川,清代江蘇靖江人士,原為儒生,後精研醫術,成為頗具影響力的中醫理論家與臨床實踐者。其學術淵源以張仲景為宗,深究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,同時融會太極、陰陽、河洛與八卦等傳統哲理,形成獨特的醫學思想體系。
學術背景與理論特色
鄭楫的醫學思想深受《內經》與仲景學說啟發,強調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五行」的動態平衡。他將《易經》的象數思維引入醫理,認為人體氣機變化可對應河洛數理與八卦方位,例如以「坎離既濟」詮釋心腎相交的生理關係,或以「太極生兩儀」類比陰陽二氣的升降出入。此種理論建構,反映清代醫家試圖整合哲學與醫學的傾向。
著作與臨床貢獻
鄭楫傳世著作有《醫學窮源》與《傷寒問答神行集》,惜未見流傳。據推測,《醫學窮源》可能探討醫學理論的本源,結合氣化學說與臟腑經絡,闡釋病機深層次規律;《傷寒問答神行集》則應為註解《傷寒論》之作,或以問答形式辨析六經傳變、方藥配伍之精微,體現其「神行」——即靈活運用仲景心法的臨床思維。
中醫理論的延展
其學說中的「窮源」思想,與中醫「治病求本」原則相呼應,尤其重視「命門水火」與「三焦氣化」的關係。清代醫家如鄭欽安重視腎中真陽,而鄭楫可能進一步將命門理論與八卦中的「坎卦」(陽藏於陰)聯繫,解釋陽氣根柢與陰陽互根之義。此外,他或許參酌邵雍《皇極經世》的象數模型,將五運六氣與臟腑病機結合,用於推演疾病轉歸。
歷史定位
鄭楫代表清代中醫「儒醫並重」的典型,其結合理學與醫理的嘗試,反映當時學術界對醫學「形而上」層面的探索。雖著作亡佚,但從現存記載可窺見其學術路徑——以經典為根基,輔以易理象數,強化中醫理論的系統性與哲學深度,對後世「醫易會通」學派有一定啟發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