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當時而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「當時而至」中醫名詞詳解
定義與淵源
「當時而至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,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指五運六氣之變化依循天時規律,於當令之期準時而至,屬氣候與物候相應之常態。此概念強調自然界陰陽五行之氣須符合時序,方能維持人體與環境之平衡,若失其常序則為病變之兆。
理論基礎
- 五運六氣之應時性
中醫認為,五運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與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依天干地支週期輪轉,各主其時。如春屬木主風、夏屬火主暑,當氣候特徵與時令相符,即為「當時而至」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 - 非太過不及為平氣
《內經》提出「非太過非不及,則至當時」,意指五運之氣既非過旺(如未至先至),亦非過弱(如應至未至),方屬正常。此狀態稱「平氣」,為萬物生化之理想條件。例如:春溫應至而未燥熱,夏暑當盛而無亢烈,皆為「當時」之象。 - 失時為「眚」的病理觀
若氣候違逆時序(如冬行春令、夏見秋氣),《素問》稱之為「眚」,即災變之意。此類異常易導致人體氣機紊亂,如春應溫反寒,則肝氣鬱遏;夏應熱反涼,則心陽不振,皆屬「非時之氣」致病。
臨床意義
- 診斷與病機分析
醫家可透過觀察氣候是否「當時而至」,推測疾病外因。如濕土當令之季(長夏)反見燥象,可能提示脾濕不運而化燥,進而影響肺衛。 - 養生與治則指導
順應「當時」之氣為養生根本。如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主張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即需配合當令之氣調攝。治療上,若因氣候失序致病,則需調和臟腑以應天時,如歲木不及之年,可佐以酸味斂肝。
與其他運氣概念之關聯
- 勝復之氣:若某運「非時而至」(如未至先至),則會引發克制之氣(復氣)加以調節,形成勝復循環。
- 客主加臨:主氣(固定時序之氣)與客氣(當年司天之氣)相合,若客氣順應主氣則為「當時」,反之則為逆。
古籍佐證
除《六元正紀大論》外,《氣交變大論》亦言:「五運之政,猶權衡也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……應則順,否則逆。」進一步闡明氣候「應時」與人體健康的權衡關係。
現代理解
「當時而至」實為中醫對自然節律的量化描述,與現代氣象醫學中「生物節律與環境同步」之說相通,凸顯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動態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