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鄭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奇
鄭奇為宋代著名醫官,曾任翰林醫官副使,為北宋時期重要的醫藥學家之一。其最為人熟知的事蹟,乃是於太平興國七年(982年)與王懷隱等醫家共同編纂《太平聖惠方》,此書為北宋官方主持編修的大型方劑學著作,集結當時諸多名醫經驗,對後世中醫發展影響深遠。
生平與學術貢獻
1. 參與編修《太平聖惠方》
《太平聖惠方》共100卷,分1670門,載方16,834首,系統整理並收錄了宋以前的醫學文獻及臨床經驗。鄭奇作為編修團隊核心成員,負責整理、校訂及增補醫方,體現其深厚的醫學造詣。該書不僅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各科疾病治療方劑,更強調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為後世中醫臨床奠定重要基礎。
2. 翰林醫官職責與醫學教育
北宋翰林醫官院為官方最高醫藥機構,鄭奇任副使期間,除參與醫書編纂外,亦負責醫官考選、醫藥行政及皇室醫療事務。此職位要求精通醫理與藥性,鄭奇能居此位,顯示其學術與臨床能力備受認可。
中醫理論與臨床特色
鄭奇之學術思想可從《太平聖惠方》窺見一二:
- 重視臟腑辨證
書中疾病分類以臟腑系統為綱,如「肝虛」「心熱」等,反映宋代醫家對臟腑生理病理的深入研究,與《黃帝內經》理論一脈相承。 - 方劑配伍嚴謹
所收錄方劑多註明君臣佐使結構,並注重藥性寒熱溫涼的平衡。如治療風寒表證的麻黃湯類方,強調發汗解表的同時配以甘草調和藥性。 - 結合針灸與藥治
書中部分病症兼載針灸療法,如癰疽治療除內服外敷方外,亦建議艾灸或砭石放血,展現「針藥並用」的綜合治療觀。
歷史評價
鄭奇雖未留下個人專著,但其參與編修的《太平聖惠方》成為宋代醫學經典,推動了中醫方劑學的系統化發展。該書不僅是臨床實用手冊,更保存大量唐代以前散佚醫方,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。其學術貢獻在於整合前人經驗並加以驗證,體現宋代醫學「承古啟新」的特色。
後世醫家如明代《普濟方》、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均參考此書架構,足見鄭奇與其同僚對中醫傳承的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