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虔簡介
鄭虔(約685–764年),字弱齊,唐代滎陽(今河南鄭州)人,以書畫、地理之學聞名,曾任廣文館博士,世稱「鄭廣文」。其才學廣博,擅長描繪山川形勢,熟知邊防軍事與各地物產,更精於醫藥之學,尤對外來藥材有深入研究。
醫藥貢獻
- 《胡本草》與外來藥物
鄭虔因唐代絲綢之路貿易繁盛,接觸大量西域傳入之藥材,遂編纂《胡本草》七卷,專門收錄波斯、印度、中亞等地之藥用植物與礦物,為中醫本草學增添異域知識。該書雖已散佚,但據後世文獻推測,內容可能涵蓋當時中原罕見的香料(如乳香、沒藥)、樹脂類藥材(如安息香),以及具有活血、止痛功效的西域方藥,反映唐代醫家對外來醫藥的消化與吸納。 - 融合中外醫學理論
唐代中醫正值理論與實踐之擴張期,鄭虔整理胡藥時,可能參照《新修本草》之分類法,結合傳統「四氣五味」理論,註釋外來藥材之性味歸經。例如西域藥物多具辛溫特性,用於散寒化瘀,恰可補中原醫方之不足。此舉體現中醫「兼收並蓄」之特質,亦為後世《海藥本草》等專著奠定基礎。 - 地理與藥材產地考證
鄭虔精通地理,於《胡本草》中詳述藥材產地、採集時令及運輸路線,如大食(阿拉伯地區)之薔薇水、天竺(印度)之胡椒等,強化了中醫對「道地藥材」之重視。此類記載不僅具藥物學價值,亦為研究唐代中外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重要史料。
歷史評價
鄭虔雖以藝術名世,然其醫藥著作展現唐代文人「通儒習醫」之風氣。其整理胡藥之成果,反映中醫學在盛唐時期的國際化視野,對推動西域藥材融入中醫體系具有開創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