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當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當容穴

當容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眼外眥(小眼角)外側近後方,約在顴骨額突外緣凹陷處,與耳門穴相對。取穴時,以手指按壓該區域,可觸及上下橫向走行之脈動,此即當容穴所在。

經絡與特性
當容穴位於「三陽三陰之會」,意指此處為手足三陽經與三陰經氣血交會之所,尤與少陽經關係密切。少陽經主司人體氣機樞轉,且「肝開竅於目」,故當容穴能調節肝膽鬱熱上擾所致之目疾,兼具疏泄風熱、通絡明目之效。

主治病症
主要用於眼部疾患,如:

  • 肝勞邪氣眼赤:因肝血耗損或肝火上炎導致目赤腫痛、視物昏花。
  • 風熱目疾:外感風熱引起的目癢、流淚、眼瞼紅腫。
  • 經氣壅滯:局部氣血不暢所致之頭痛、面頰脹痛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-0.5寸,手法宜輕緩,得氣後留針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目疾。

學理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,當容穴所在恰為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交會之區。膽經循行「起於目銳眥」,三焦經「至目兌眥」,故此穴能協調少陽經氣,疏解少陽鬱火,兼調肝膽功能。此外,顴骨周緣為「宗脈所聚」,刺激當容可間接調節多條經脈氣血,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,遠端效應」之治療思路。

歷代醫家亦重視當容與鄰近穴位(如瞳子髎、太陽穴)的配伍使用,以增強清肝明目、活血退翳之效,常見於風熱目赤、肝陽上亢等證型之綜合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