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蔽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蔽骨,又稱「(骨曷)骭」,為中醫解剖學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此部位隸屬胸骨劍突之延伸結構,位於胸腹交接之處,乃任脈循行所過之要區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蔽骨為任脈之重要骨性標誌,《靈樞·骨度》載其「下至蔽骨長三寸半」,與鳩尾穴相鄰。其生理位置特殊,上承胸骨體,下連腹脘,於體表可觸及明顯突起,古稱「心蔽骨」,謂其有護心之功。

在臟象學說中,蔽骨與心、胃二臟關係密切。其位置正當心下,與胃脘相應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言蔽骨「即鳩尾骨也」,強調其作為胸腹分界之解剖意義。針灸臨床取穴時,常以蔽骨下緣為定位基準,尤以鳩尾、巨闕等要穴為著。

就生理功能論,蔽骨具有保護內臟與穩定胸廓之效,其形態因人而異,《類經圖翼》記載「蔽骨,即鳩尾骨,長短有大不同」,此差異與先天稟賦相關。歷代醫家觀察發現,蔽骨顯著者,其胸廓結構多較穩固;若發育短小或缺如,則可能影響相關經氣運行。

在診斷學方面,蔽骨區域的觸診具有重要意義。若該處出現壓痛或異常隆起,常提示心下痞滿、胃氣上逆等證候;而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心下痞硬」之證,其觸診部位亦與蔽骨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