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三山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三山(生卒年不詳),明代醫家,本名欽諭,世居吳縣(今江蘇蘇州一帶),出身於醫學世家。其家族世代行醫,尤以婦科(古稱「帶下醫」)見長,早年師從李垣習醫,承襲家學之餘,更博採眾長,終成一代名醫。
三山精研醫理,臨證善治沉痾頑疾,對疑難雜症尤具心得。《吳醫彙講》載其「診脈如神,用藥精當」,常以簡方治重疾,每能起死回生。其行醫五十餘載,活人無算,時人譽為「吳中聖手」。
學術特色方面,鄭氏深諳《內經》《難經》奧旨,臨證強調「辨證求本」,尤重脈診與氣血調和。其治療婦科疾病時,常循「調沖任、和肝脾」之法,善用四物湯、逍遙散等方加減化裁。據《姑蘇志》記載,曾以「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」法治癒一婦人「瘕聚」之症(相當於今之子宮肌瘤),所用方藥兼顧標本,體現其「攻補兼施」的用藥思想。
醫學倫理上,三山奉「醫乃仁術」為圭臬,嘗謂:「醫者當以濟世為懷,心存惻隱,術求精微。」其所輯《醫家炯戒》一書,匯集秦漢以來醫林典故與經驗教訓,雖已散佚,但據清代醫家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轉引,可知其內容涵蓋誤治案例、藥性辨誤等,具有鮮明的臨床警示意義。
鄭氏醫學思想對吳門醫派影響深遠,其「重德精術」的行醫風範,亦為後世所推崇。其診治經驗雖未見專著傳世,然散見於明代《名醫類案》等醫籍中,足見其臨床造詣之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