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鄭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鄭聲,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神志昏沉,語言重覆,語聲低沉,不相接續為特徵的一種症狀。屬疾病晚期,精神散亂的重危表現。
鄭聲一症,始見於《傷寒論》。後世如《傷寒明理論》、《東垣十書》、《全生集》、《普濟方》等醫籍均有記載。此症與"譫語"不同,譫語為神識不清,言語無倫,聲高有力,多為實熱證。而鄭聲,為疾病睌期,病情危重,精氣內奪,故其聲必低,其氣必短,其色必萎,其神必疲,喃喃不全,自言自語,或呼之不應,問之不知,屬神虛範疇。《傷寒論.辨陽明病脈症并治》所謂:實則譫語,虛者鄭聲,鄭聲,重語也。"
【常見證候】
亡陰鄭聲:重語喃喃,神識不清,眼眶深陷,皮膚乾癟,汗出微粘,呼吸氣促,渴喜冷飲,四肢溫暖,唇舌乾紅,脈虛數大。
亡陽鄭聲:喃喃自語,言語重覆,斷斷續續,精神萎靡,呼之不應,面色蒼白,四肢厥逆,氣短息微,汗出粘冷,口不渴,喜熱飲,唇舌淡白,甚則青紫,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。
【鑒別分析】
亡陰鄭聲與亡陽鄭聲:二證病情重篤,均屬危候。亡陰鄭聲,多因大吐,大瀉,汗出過多,產後失血或外傷出血,或熱邪久羈,以致陰精耗竭,心神散亂。其辨證要點是:肌膚熱,手足溫,汗出微粘,口渴喜冷飲,呼吸急促,唇舌乾紅,脈虛大而數。亡陽鄭聲,多由亡陰發展而來,或由久病不癒,元氣衰微,或寒氣大泄,元陽暴脫,或心氣耗散,真陽欲絕所致。其辨證要點是:大汗淋漓,四肢厥逆,面色蒼白,氣短息微,口不渴,喜熱飲,唇舌淡白或青紫,脈微欲絕。前者治宜救陰歛陽,方用生脈散加味;後者治宜回陽救逆,方用參附湯或參附龍牡湯加減。
鄭聲一症,雖有亡陰亡陽之別,然由於陰陽互梖,陰竭則陽無所附而散越,陽亡則陰無所化而告竭,故亡陰與亡陽往往相繼出現,其中亡陰導致亡陽者尤為多見。治療之時,救陰之中,當合回陽,回陽之中,需佐歛陰,只有陰陽兼顧,方能取得良好療效。
【文獻別錄】
《普濟方.傷寒門》:鄭聲者重語也。正為聲轉也,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。昧者不知此,妄以重為重疊之謂,與譫語混而莫辨,遂止以身熱脈數,頻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譫語,以身涼脈小,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,如此則失仲景之本意矣。況衝景之書,三百九十餘證,曲盡傷寒形候,未有脫落而言者。若以鄭聲為多言,則於三陰門中,蓋須條見,所以鄭聲別無證治者,是不以譫語為類也。雖曰虛矣,亦止為正氣。虛而不全,故使轉而不正也。明者鑒此,幸詳究之。"
《景岳全書.傷寒典下》:"鄭聲為虛,虛者神虛也。…察其果虛,最忌妄行攻伐,少有差謬,無不即死。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