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鄭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聲
鄭聲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語言重複,語聲低弱,斷斷續續,屬危重症候之一,多見於疾病晚期。此證因正氣大虛,精神渙散,神氣不守所致,屬虛證範疇。
中醫典籍論述
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》云:「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者,重語也。」張仲景明確將鄭聲與譫語區分,指出譫語多屬實熱擾神,言語狂亂;而鄭聲則屬虛衰之象,表現為無力重複低語。
清代醫家張璐於《傷寒緒論》中進一步闡述其治法:
- 脈微弱而和,手足溫者:可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,或人參三白湯(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白茯苓)補氣健脾。
- 氣息短促,脈沈細欲絕者:屬陽氣衰微,宜用附子湯倍人參,溫陽固脫,益氣救逆。
病因病機
鄭聲的成因主要與以下病理機轉相關:
- 正氣極虛:久病或重病耗傷氣血陰陽,臟腑功能衰退,尤其是心氣、腎氣虧虛,導致神失所養。
- 精神散亂:心神失守,魂魄不藏,故言語無主,反覆低喃。
- 陽氣欲脫:若見於亡陽之際,多伴四肢厥冷、汗出如油,為陰陽離決之兆。
辨證要點
- 言語特徵:語言重複,聲音微弱,內容簡單,多斷續不成句。
- 伴隨症狀:面色蒼白或灰暗,神情淡漠,氣息微弱,甚則汗出肢冷。
- 脈象舌象:脈多微弱、沈細或散亂無根;舌質淡胖,苔少或剝脫。
與譫語之鑒別
證候 | 性質 | 語聲特點 | 神志表現 | 臨床意義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鄭聲 | 虛證 | 低弱重複,斷續不清 | 神疲恍惚 | 正氣將脫 |
譫語 | 實證 | 高亢妄言,內容錯亂 | 躁動不寧 | 熱擾心神 |
治法方藥
根據虛損程度與兼證不同,治法有所側重:
- 氣陰兩傷:生脈散加減,益氣養陰。
- 脾氣虛弱:人參三白湯,補益脾氣。
- 陽氣暴脫:附子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)回陽固脫。
- 陰竭陽浮:可配合龍骨、牡蠣等潛鎮浮陽。
鄭聲作為危重病證的表現之一,反映臟腑精氣衰竭,需結合整體病機及時救治。歷代醫家強調其「虛」之本質,與實熱譫語迥異,臨床辨證尤當細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