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文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鄭文焯(1856-1918年)是清末的醫學家,字俊臣,號小坡,又有叔問和別呈瘦碧等別號,晚年被稱為大鶴山人。他原籍山東高密,後來居住在江蘇吳縣。1875年,他考取舉人的資格。鄭文焯不僅以詞人而聞名,他也善於書畫和金石學,並對醫理有深入的研究。他曾經在江蘇巡撫幕府工作,擔任官職十幾年,經常在蘇州和上海之間往來。清朝滅亡後,他在上海定居,靠著行醫和買賣書畫為生。

鄭文焯發現醫治疫病的醫生實在太少,於是他回顧了古代的醫經方,辨析了其中的要義,評論了唐朝以前的醫書,並參考傳世的注釋和其他多種觀點,加以整理,發表了一本名為《醫詁》(也有稱《醫故》)的兩卷本書,出版於1890年。這本書收錄了大量的醫史資料,並且有獨到的觀點,切中時弊。此外,他還撰寫了《千金方輯古經方疏證》八卷和《婦人嬰兒方義》兩卷,但這兩本書的存世記錄目前尚不明確。

在《醫詁》中,鄭文焯指出醫學的本質是為了治病,而治病的根本在於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論治,並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他也強調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,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。

鄭文焯的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,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醫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。

總結《醫詁》的內容如下:

  • 醫學的本質是治病,而治病的根本是辨證論治。
  • 辨證論治是根據患者的病情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  • 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,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。

這些思想對於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,鄭文焯因此成為中國近代醫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