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昭,清代撫州金溪(今江西金溪)人,字旋宮,曾官至參軍。年二十三時,因罹患重病而誤服峻烈之藥,致元氣大傷。其後數位親人相繼病逝,鄭氏以為皆為庸醫所誤,遂發憤鑽研醫籍,潛心岐黃之術。

鄭氏深究中醫理論,尤重臟腑內景、經絡脈候及陰陽運氣之說。其學術思想以脈診為核心,認為「脈為醫之關鍵」,強調四診合參而獨重切脈,主張透過脈象變化以審察氣血盛衰、臟腑虛實。鄭氏臨證喜用溫補之法,善遣姜、附等辛熱之品,撰有《姜附贊》,闡發附子、乾薑回陽救逆之功,契合《內經》「勞者溫之」、「寒者熱之」之旨。

道光四年(1824年),鄭昭輯錄群書精要,纂成《醫學尋源》兩卷。該書系統論述中醫基礎理論,首重臟腑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,援引《黃帝內經》「藏象」學說,詳析五臟六腑之氣機升降;次論經絡循行與氣血流注,結合子午流注理論闡明經脈應時之理;末載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,參合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框架,展現天人相應之整體觀。

鄭氏學術特色在於融匯歷代醫家所長,其溫補思想承自張介賓「陽非有餘」之論,脈診法則取法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,而臟腑辨證又見李杲脾胃學說之影響。《醫學尋源》不僅為理論纂要之作,更反映清代中醫由博返約的學術趨勢,於金溪地方醫學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