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之郊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鄭之郊,字宋孟,明代崑山(今屬江蘇)人,為天啓年間著名醫家。其人博通經史,尤精岐黃之術,以醫道見重於時。天啓年間(1621-1627年)應召入太醫院,初授吏目之職,後因診療屢奏奇效,升擢御醫。時權閹魏忠賢患疾相召,鄭氏竟辭不赴,未幾即告老還鄉,可見其醫德之高尚。
生平著作有《本草辨疑》十二卷,惜未見流傳於世。據史載推測,此書當屬本草考證類醫籍,可能涉及藥物性味歸經、功效辨偽等內容。明代本草學發展蓬勃,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已集前代大成,鄭氏此書或針對當時藥用混亂現象,辨析藥材真偽、考訂藥性異同,體現其臨床用藥嚴謹態度。
鄭氏醫術特點可從兩方面窺見:
其一,重視藥性理論。明代醫家多主張「藥性專精」,鄭氏既撰《本草辨疑》,必對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等說有獨到見解,或延續金元醫家張元素「藥物歸經」理論,結合臨證經驗加以發揮。
其二,辨證精準。太醫院任內「療疾多奇效」,反映其深諳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之要,尤其對內傷雜病或外感熱病當有獨特診治心得。明代溫補學派興盛,鄭氏診法或兼採薛己、張景岳諸家之長,注重扶正祛邪。
其辭診魏忠賢一事,不僅顯其氣節,亦符合中醫「擇病而治」傳統。《黃帝內經》早有「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」之訓,鄭氏或據此拒治,體現醫家「自重其術」的職業操守。
雖著作亡佚,然鄭之郊作為明末御醫代表,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,仍可窺見明代中醫藥學在理論與臨床結合上的深化,對後世本草考據與辨證論治發展具啟發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