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之楩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之楩(約明末清初),字對楠,河北南皮人。出身書香門第,乃明進士鄭金之孫。幼稟異質,能過目成誦,然少時罹患痰證,症見精神恍惚、癲狂譫語等,遂輟舉業而專攻岐黃之術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正合其病機,後世醫家多謂此乃痰火擾神之候。

鄭氏病癒後,深研《內經》《傷寒》諸典,尤精內科雜病診治。其診脈特色承襲《脈經》要旨,善察三部九候,以「獨處藏奸」之法辨病機關鍵。嘗謂:「痰證變化多端,或窨於經絡,或伏於臟腑,當以脈象為綱,參合形證。」清代新安醫家程鍾齡《醫學心悟》論痰疾治法與鄭氏見解頗有相通處。

臨證方面,鄭氏重視氣血痰瘀交互為病,處方每於疏肝解鬱中佐以滌痰之品,如半夏、膽南星之屬,暗合朱丹溪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之旨。其治療癲狂證尤擅將導痰湯與通竅活血湯化裁並用,取「痰瘀同治」之效。

所撰《鄭之楩醫案》百餘卷,雖佚失不傳,然據地方志記載,其內容包含諸多疑難雜症驗案,尤以「怪病多痰」治驗為世所稱。同時代醫林筆記提及,鄭氏曾創「清心滌痰飲」一方,運用黃連溫膽湯加減,治心膽鬱熱兼夾痰濁者頗效,此方後見載於清代吳謙《醫宗金鑒》變方中。

其學術思想體現明清之際痰病學說的發展,上承張仲景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」之訓,下啟葉天士「久病入絡」之論,於痰瘀互結證治頗有發揮。清代《南皮縣志》評其「診疾如燭照龜卜,用藥常出入意表」,足見其臨證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