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志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鄭志昀,字容軒,江西上饒人士。幼時曾遊學於豫章書院與經訓書院,以詩文才華聞名鄉里。其精研岐黃之術,尤擅兒科診治,臨證多起危篤,醫名頗著。
鄭氏於麻疹證治造詣尤深,咸豐二年(1852年)撰《麻疹證治要略》,書中特重"小兒稚陽之體"的生理特質。根據中醫理論,稚陽指小兒陽氣未充、陰液未盛的生理狀態,《內經》謂"陽氣者,若天與日",鄭氏秉承此理,強調治療時當"順護稚陽,慎用剗削",反對過用苦寒攻伐之品。其治法主張透發為先,常用升麻葛根湯加減,佐以輕清宣透之品,體現"輕可去實"的治療思想。
書中詳述麻疹三期辨治:初熱期重宣肺解表,見形期主清熱透邪,收沒期宜養陰清餘熱。鄭氏特別指出疹毒屬陽邪,當順其性而發之,若過早清涼遏伏,反致毒邪內陷,演變為麻毒攻喉、邪陷心包等險證,此論與吳鞠通"溫病忌汗"之說相呼應。
鄭氏門人黃秩柄承其衣鉢,繼專麻疹治療,形成獨特學術流派。其診治特色在於善察疹色辨順逆:疹色紅活者屬順證,宜輕清宣透;色紫暗者為毒熾,當涼血解毒;色白不紅者屬正虛,需益氣托毒。此辨證思路深化了《麻科活人書》的理論體系,對後世兒科溫病治療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