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鄭翥,字鴻舉,福建龍岩人氏,其生平事蹟與醫學貢獻尤值後世習醫者探討。康熙年間(1662-1722年),鄭氏隨父徙居廣東三水,因幼弟體弱多病而求醫于佛山名醫龔天錫。龔氏診療多依明代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為圭臬,鄭翥得窺此書精妙,遂潛心校讎,輯為《幼科發揮大全》(又名《靜觀堂校正家傳幼科發揮秘方》)四卷。
考《幼科發揮》原為萬密齋(萬全)集畢生兒科臨證所得,其論述小兒生理特點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病理機制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等說,奠定中醫兒科「臟腑辨證」綱領。鄭翥校訂本不僅保存原文要義,更融會嶺南地域用藥特色,如增補「疳積門」中針對濕熱證候的藿香、木棉花等芳化醒脾之品,反映其因地制宜的臨證思維。
鄭氏校書尤重脈法應用,於卷首特列「小兒指紋三關辨」,闡發「風氣命」三關診察要訣:「風關病淺,氣關病深,命關若現,病勢危急」。此說上承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「八脈綱目」,下啟清代《幼幼集成》指紋診法,具承先啟後之功。書中更詳載「驚風八候」(搐、搦、掣、顫、反、引、竄、視)的鑑別要點,區分急驚屬陽、慢驚屬陰的辨證綱目,為後世兒科驚風論治確立規範。
其校注本另附「萬氏家傳痘疹心法」內容,結合當時痘疹流行情勢,提出「痘宜溫補,疹宜清解」的治療大則。於麻疹順逆判斷獨創「察耳辨疹」之法,謂「耳後紅筋隱現為順,青紫暴露為逆」,此見解與同時期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互有發明。鄭翥此書流傳嶺南百餘年,至道光年間仍被收入《龍岩醫籍考》,足見其臨床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