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作霖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作霖(清代)

鄭作霖,字解祥,山東慶雲人,清代儒醫兼通的學者。其生平以教讀為業,同時深入研究醫學,於中醫藥學領域著有貢獻。

學術著作

  1. 《勸學四言》
    此書內容未詳,然從書名推測,可能為勸勉學子研習醫道之啟蒙文本,反映其融合儒學與醫學的教育理念。
  2. 《本草便讀》
    屬本草類著作,此類書籍多以簡明歌賦形式整理藥物性味、歸經與功效,便於習醫者記誦。清代本草學受《本草綱目》影響,注重實用性,鄭氏此書或承襲此風格,針對常用藥材進行系統歸納。
  3. 《藥性賦》六篇
    藥性賦為傳統中醫教學文體,以韻文概括藥物特性。鄭氏分六篇撰寫,可能按藥物功能(如解表、清熱、補益等)或性味(寒、熱、溫、涼)分類,體現中醫「四氣五味」理論的核心框架。

中醫理論背景

鄭作霖所處的清代中葉,醫家注重臨床實用與理論結合。其著作涉及「藥性」與「本草」,根源於中醫藥學兩大基礎:

  • 四氣五味:藥物分寒熱溫涼四性,配合辛甘酸苦鹹五味,用以調和人體陰陽失衡。
  • 歸經理論:藥物作用趨向特定經絡臟腑,如黃連入心經瀉火,桔梗宣肺化痰。鄭氏《藥性賦》或對此有詳述。

歷史定位

清代地方醫家常透過簡明著述推動醫學普及。鄭氏雖非宮廷御醫,但其作品契合民間需求,助益後學掌握藥性精要,反映儒醫「以文載道」的傳統。

(以上內容基於歷史記載與中醫藥學理論推演,具體學術觀點需參閱原典考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