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支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支膈

證名,指胸膈部位出現阻塞、脹滿、不適之感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為中醫描述胸膈氣機不暢的專有名詞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病機

    • 《類經·十五別絡病刺》提到:「手少陰之絡名通里,在腕後一寸陷中,別走手太陽者也。此經入心下膈,故邪實則支膈。」意指手少陰心經之絡脈「通里穴」若受邪氣壅滯,其經氣運行不暢,可影響心下至膈間區域,導致氣機阻塞,表現為膈間撐脹、窒塞感,如物阻隔。
    •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,邪氣若由絡脈傳變,可能進一步影響上焦氣化,加劇胸膈不適。
  2. 臟腑關聯

    • 中醫認為,膈位於心下,與心肺、肝、胃等臟腑密切相關,尤其是「心氣」與「胃氣」的升降。
      • 心氣鬱滯:若心陽不振或痰濁阻遏心脈,可導致胸膈滿悶,甚至牽連肩背。
      • 胃氣上逆:飲食不節或肝氣犯胃,使胃失和降,濁氣上衝,亦可能引發膈間脹滿,伴噯氣、吞酸等症狀。
  3. 病因病機

    • 氣滯:情志失調(如憂思鬱怒)致肝鬱氣滯,橫逆犯膈。
    • 痰飲:脾虛生濕成痰,痰濕停聚胸膈,阻礙氣機。
    • 血瘀: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影響膈膜氣血運行。
    • 寒熱錯雜:外感寒邪或內生鬱熱,寒熱互結於膈間。

臨床表現與鑒別

「支膈」主要表現為胸膈部位的堵塞感,時輕時重,可能伴隨:

  • 胸悶、呼吸不暢
  • 按壓心下(劍突下)或有硬滿感
  • 與「結胸」「痞滿」等證相似,但病位偏上,以「膈」為核心。
  • 需辨別其屬性(如氣滯、痰濕、血瘀)及關聯臟腑(心、胃、肝)。

與其他古籍記載的關聯

《傷寒論》中「心下痞」「結胸」等證與「支膈」有部分交集,但「支膈」更強調經絡氣機的局部阻滯,而非單純臟腑病變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杲等,亦從氣血痰鬱角度補充其治療思路。

小結

「支膈」為中醫描述胸膈氣機不暢的特有術語,其病機涉及經絡、臟腑及氣血痰鬱等多重因素,需結合整體辨證分析。歷代醫家對其闡釋,體現了中醫「不通則病」的核心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