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支節煩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支節煩疼
定義
支節煩疼,又稱「肢節煩痛」,指四肢關節出現煩熱、疼痛的症狀,屬中醫痹證範疇。此證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支節煩疼。」描述外感病過程中,邪氣侵擾肢節所致的不適,其特點為關節局部伴隨熱感,疼痛明顯而擾人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侵襲:
- 風寒濕夾熱:風寒濕邪郁於肌表,日久化熱,或素體陽盛,邪從熱化,導致關節氣血壅滯,發為煩疼。
- 暑濕或風熱:夏月感暑濕,或風熱之邪直犯經絡,熱邪燔灼,纏滯肢節,表現為灼熱疼痛。
-
氣血失調:
- 素體陰虛或血虛內熱,復感外邪,陰血不足而筋脈失養,虛熱與外邪相搏,發為肢節煩痛。
-
經絡阻滯:
- 三焦氣機不暢,或少陽樞機不利,導致津液輸布失常,濕熱蘊結於關節,引發局部紅腫熱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四肢關節(尤以肘、膝、腕、踝為主)疼痛,伴隨明顯熱感,或局部微紅,觸之可有灼熱。
- 兼症:或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口乾、煩躁,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弦數。
- 特點:疼痛程度較劇,遇熱加重,或伴有酸重感,夜間症狀可能加劇。
鑑別診斷
- 與普通痹證區別:一般風寒濕痹以冷痛、痠痛為主,熱象不顯;支節煩疼則以熱痛為特徵。
- 與熱痹關聯:熱痹多關節紅腫熱痛,病勢急驟;支節煩疼可視為熱痹輕證,或外感病中的兼夾症狀。
中醫治法
-
清熱祛濕通絡:
- 方藥選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清熱化濕兼調營衛;若熱勢明顯,可加石膏、忍冬藤。
- 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適用於濕熱下注之膝踝煩疼。
-
和解少陽,疏達樞機:
- 若見少陽證(如胸脅滿、口苦),可用 小柴胡湯 加減,佐以桑枝、絡石藤通絡止痛。
-
養血祛風清熱:
- 陰虛血熱者,選用 秦艽鱉甲散 加減,滋陰透熱,兼祛風通痹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痙濕暍病篇》提及:「濕熱相搏,肢節煩疼,當辨其表裏虛實。」強調需分辯病位深淺及正邪盛衰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亦指出,暑濕流注關節可致「煩疼痠楚」,治宜輕清透解。
現代應用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「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反應性關節炎」或感染性疾病伴發的關節症狀,中醫辨證時須結合整體脈證,區分外感與內傷因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