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支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支咳,又稱支嗽,為中醫咳嗽分類之一,屬「十咳」範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咳嗽病諸候》。其名「支」者,寓「支撐」「阻滯」之意,指邪氣鬱結於胸膈心下,致氣機壅塞而發為咳。

病因病機

支咳病位主要在心下(即胃脘部)及胸膈,與肝、脾、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多因外邪內犯、飲食不節,或情志鬱結,導致氣滯痰阻血瘀結胸,阻遏肺氣宣降。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停聚心下,形成「硬滿」之證,咳嗽時牽引局部經絡,故見心下硬滿疼痛

臨床表現

  1. 主證:咳嗽時自覺心下(劍突下或上腹部)脹滿硬痛,咳聲沉悶,甚則痛引脅肋。
  2. 兼證:或見痰黏難咯、嘔逆、噯氣,舌質暗或邊有瘀斑,苔白厚膩,脈弦滑或沉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痰氣互結型:心下硬滿按之柔軟,咳痰白黏,伴胸悶噯氣,屬痰濕中阻,肺胃氣逆。
  2. 血瘀阻絡型:心下痛如針刺,咳引痛劇,舌紫暗,為久病入絡,瘀血停聚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痰氣互結:宜化痰降氣、寬胸散結,方用半夏厚朴湯旋覆代赭湯加減,或《醫學心悟》栝蔞薤白半夏湯
  • 血瘀阻絡:治當活血化瘀、通絡止咳,選血府逐瘀湯香附旋覆花湯,酌加鬱金、延胡索等。

古籍補充
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支咳」屬內傷咳嗽範疇,後世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明「積痰停飲」為其病理基礎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開鬱行氣」之法。此證與西醫學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」或「膈肌痙攣牽涉痛」有部分交叉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機調暢。

支咳之治,首在辨明痰、氣、瘀之偏勝,調復脾胃升降,兼顧肺氣宣肅,方能使咳止滿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