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支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支嗽

支嗽乃中醫病名之一,首見於清代吳澄所著《不居集》卷十五。此病名在中醫學中有雙重含義,既指代支飲,亦可解為支咳。以下分述之:

一、支嗽為支飲之解

支飲為中醫痰飲病之一種分類,《金匱要略》首創痰飲病四飲分型(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)。支飲主因飲邪停聚胸膈,上迫於肺,致肺氣壅滯不得宣降。

其臨床特徵為:

  • 咳逆倚息不得臥(咳嗽氣促,難以平臥)
  • 其形如腫(面部或四肢浮腫)
  • 胸膈滿悶,甚則喘滿
  • 痰多色白而黏,或清稀多泡

中醫病機認為,此證多由脾陽不振,水液運化失司,聚濕成飲;或肺氣虛弱,通調水道功能失常,致水飲停聚胸膈,阻遏肺氣。

治法主以溫陽化飲,代表性方劑如:

  • 葶藶大棗瀉肺湯(治支飲不得息)
  • 小青龍湯(解表散寒,溫肺化飲)
  • 苓甘五味薑辛湯(溫肺化飲)

二、支嗽為支咳之解

支咳作為咳嗽之分型,特點在於咳嗽時牽引胸脅作痛,或有氣逆上衝之感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支咳者,咳而引痛也。」

其臨床表現包括:

  • 咳嗽時牽掣胸脅疼痛
  • 咳聲不暢,似有氣阻
  • 或伴痰粘難咯
  • 脈多弦滑,舌苔薄白或白膩

病因病機多責之:

  • 肝氣鬱結,橫逆犯肺
  • 胸陽不振,痰氣交阻
  • 肺絡失和,氣機不暢

治療須辨證施治:

  • 肝氣犯肺者,宜疏肝理氣,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
  • 痰氣交阻者,當理氣化痰,用半夏厚朴湯化裁
  • 久病入絡者,需配合活血通絡之品

古籍考證

除《不居集》外,支嗽之名亦散見於其他醫籍:
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言:「支嗽者,咳嗽引脅痛也」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載:「支飲之嗽,胸膈不利」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中提到:「支嗽多因飲停,治當溫化」

歷代醫家對支嗽的認識雖有差異,然其核心病機不離氣機不利痰飲內停兩大關鍵。臨證時需細辨咳嗽之性質、痰之形色質地,以及伴隨症狀,方能準確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