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支義方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支義方與《通玄經》考略

支義方,活躍於五代後周至北宋初期之醫家,生平事蹟見載於《宋史·藝文志》。據載,其著作《通玄經》凡十卷,內容涉及中醫理論與臨證方藥,然原書早佚,僅能從後世文獻殘篇窺其學術梗概。同時,《宋史》另錄有支觀所著《通玄方》十卷,因書名相近、卷帙相同,後世學者推測支義方與支觀或為一人,然因文獻散軼,難以確考。

學術背景與時代脈絡

五代至宋初,中醫學承唐遺緒,並逐步融入新說。此期醫家多致力於整理前代經驗,結合臨證實踐編纂方書。《通玄經》之名,或取「通達玄微」之義,反映其內容可能涵蓋深奧的醫理探討與實用方劑。此類著作常見於唐宋轉型期,如《外臺秘要》《太平聖惠方》等,均兼具理論與實用特色。

《通玄經》可能之內容推測

  1. 理論基礎
    書名既稱「通玄」,或與道家醫學思想相關。五代醫家常援引陰陽五行、臟腑氣化之說,並重視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推測書中或論及經絡辨證、五運六氣等內容,與同期《素問》注釋風氣相呼應。
  2. 方藥特色
    若與《通玄方》為同一著作,則可能收錄內外婦兒各科驗方。唐宋方書傾向分類病症,如風疾、傷寒、瘡腫等,並注重藥物配伍與炮製。書中或載有民間罕見方劑,反映地域醫療經驗。
  3. 針灸與外治
    五代醫籍多兼論針灸、導引等法,如《銅人腧穴鍼灸圖經》即承此傳統。《通玄經》若涉鍼灸,可能參考《黃帝內經》腧穴理論,並結合當時臨床新見。

後世影響與考證難題

支氏著作雖佚,然宋代官方醫書如《聖濟總錄》或間接引用其說。清代考據學家曾嘗試輯錄散見醫書中的支氏殘方,但終因史料匱乏未能成篇。至於作者是否為「支觀」,僅能存疑待考,或為刻傳之誤,抑或別號異稱。

綜言之,支義方其人其書,為唐宋醫學過渡期之縮影,反映當時醫家融攝古今、匯通玄理的學術追求。雖原帙不存,然透過史志鉤沉,仍可略覷其承先啟後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