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支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支飲

病名
支飲為中醫四飲(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)之一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。此病因水飲之邪停積胸膈,上逆犯肺,阻遏肺氣宣降所致,屬痰飲病中病位偏上、病勢急迫之證。

病因病機
支飲的核心病機為「飲停胸膈,肺氣壅逆」。多因外感寒濕,或脾陽不足,水液運化失常,聚而成飲,留滯於胸膈之間。飲為陰邪,其性黏滯,上迫肺臟,導致肺失肅降,氣機逆亂,故見咳喘氣逆;胸陽被遏,氣血運行不暢,則見胸悶痞硬。若飲邪久鬱,阻滯氣血,可兼見面色黧黑、頭目昏眩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:

  1. 咳逆倚息:咳嗽氣喘,難以平臥,需倚靠而坐以緩解氣逆。
  2. 胸滿短氣:胸膈脹滿,呼吸急促,甚則胸痛。
  3. 外形如腫:因肺氣壅滯,水飲外溢,可見面目或四肢浮腫。
  4. 兼證:或見頭暈目眩(飲邪上蒙清竅)、心下痞堅(水飲結聚胸膈)、面色黧黑(飲阻血瘀)等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肺化飲、降氣平喘」為原則,根據兼證加減:

  1. 主方
    •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溫散寒飲;芍藥、五味子斂肺止咳;半夏、甘草化痰和中。適於外寒內飲、表裏俱實者。
    • 葶藶大棗瀉肺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葶藶子瀉肺逐飲,大棗護脾和中。用於飲邪壅肺、喘咳劇烈者。
  2. 變證加減
    • 若胸陽不振、心下痞堅,可合《金匱》枳朮湯行氣消痞。
    • 久病兼脾腎陽虛者,可加茯苓、白朮、附子溫陽利水。
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」強調其病位與典型症狀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支飲在膈,攻肺則咳喘,犯心則悸眩」,闡明其病機演變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痰飲:飲停腸胃,以脘腹痞滿、腸鳴漉漉為主。
  • 懸飲:飲停脅下,見胸脅脹痛、咳唾引痛。
  • 溢飲:飲溢肌表,以肢體浮腫、無汗身疼為特徵。

支飲之辨證,需緊扣「胸膈停飲、肺氣上逆」之綱,結合舌脈(常見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弦緊或沉弦),方可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