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汁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汁沫

汁沫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指人體內流動或分布的水液物質。在中醫理論中,汁沫屬於「津液」範疇,為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之體液,具有滋潤臟腑、濡養組織的作用。

概念與生理功能
《靈樞》將汁沫與「精」「血」「津」「液」等並列,強調其為人體水液代謝的一部分。汁沫質地較清稀,與「液」相對(液較濃稠),主分布於組織間隙、關節腔及腠理,參與體液的輸布與調節,亦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及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」,說明汁沫的生成與脾氣散精、肺氣宣降、腎氣蒸騰等臟腑協調相關。

病理變化
若汁沫運行失常,可導致水液停滯,形成痰飲或水濕之邪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論述外邪內侵時,提到「汁沫與血相搏,則合併凝聚不得散」,指出汁沫與血行不暢相結合,易生積聚、瘀滯等病變。例如:

  1. 痰飲內停:汁沫凝聚不化,可轉為痰濕,阻遏氣機,見胸悶、咳喘、肢體困重等症。
  2. 水腫:汁沫輸布受阻,泛溢肌膚,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
  3. 瘀血夾濕:汁沫與血相結,影響脈絡通暢,常見於某些癥瘕積聚或關節腫痛病症。

與其他津液的區別
中醫將體液分為「津」與「液」,汁沫偏屬「津」的範疇,其性流動,主外潤肌膚、內濡孔竅;「液」則較稠厚,主填充骨節、濡養腦髓。汁沫的病理表現多與氣化不利相關,而液的異常則常見於陰虛燥證或精髓不足。

古典文獻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其他篇章亦隱含汁沫的相關論述。如《素問·逆調論》言「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」,其中「榮氣」的生成與汁沫的濡養作用有關,間接反映汁沫對經絡組織的影響。

汁沫作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微觀物質概念,體現了古人對人體水液代謝的細緻觀察,其生理與病理機制均需結合臟腑氣化功能進一步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