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肢節
肢節為中醫解剖學專有名詞,泛指人體四肢之關節部位,涵蓋肩、肘、腕、髀(髋)、膝、踝等大關節,亦包括指(趾)間等小關節。《靈樞·海論》云:「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」揭示肢節與經絡腑臟之密切聯繫,係經氣輸布、陰陽氣血交會之要衝。
中醫理論中的肢節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肢節不僅為形體運動之樞紐,其功能狀態更反映整體生理病理變化:
- 經絡連結
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皆循行於肢節,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交會於肘腕;足三陽經自頭下足,貫通膝踝。《靈樞·邪客》強調肢節為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」之處,故針灸臨床常取肢節部位之穴位(如五輸穴、八會穴)調理臟腑。 - 氣血濡養
肢節需賴衛氣溫煦、營血濡潤始得屈伸靈活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說明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透過經脈輸布至肢節,與肝主筋、腎主骨共同維持關節功能。若氣血不足或經脈阻滯,則見「肢節煩疼」「屈伸不利」等症。 - 病理表徵
外感六淫(尤以風寒濕邪為甚),或內傷痰瘀,皆易客於肢節。《傷寒論》記載「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」,即邪犯肢節之表證;《金匱要略》論「歷節病」,描述肢節腫痛如脫,屬肝腎虧虛、濁瘀留滯之裏證。
古典文獻論述
- 《靈樞·癲狂》:「骨癫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,而骨居,汗出煩悗,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……筋癫疾者,身倦攣急大,刺項大經之大杼脈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」提示肢節病變與經脈氣血逆亂相關。
- 《素問·痹論》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」闡明肢節痹證之病因病機。
與臟腑關係
- 肝腎:肝藏血主筋,腎藏精主骨,肝腎精血充盛則肢節堅強;若肝血亏虛,則筋急攣縮;腎精不足,則骨痿不用。
- 脾胃:脾主肌肉四肢,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云:「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」脾失健運則肢節失養而懈怠。
肢節之生理病理現象,實為中醫整體觀之具體體現,臨床辨治時需結合經脈流注、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綜合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