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節煩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肢節煩疼

肢節煩疼,又稱「支節煩疼」,為中醫學中常見證候名詞,指四肢關節處出現煩擾不適之疼痛感,多伴隨酸楚、沈重或灼熱等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來蘇集·柴胡湯證》,屬外感病或內傷雜病中涉及氣血經絡失調的表現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寒濕搏結: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經絡,氣血不通,導致肢節疼痛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及太陽病表證未解,邪傳少陽時,可見「支節煩疼」,常伴寒熱往來,屬少陽樞機不利之象。
    • 風濕熱鬱:濕熱之邪蘊結關節,鬱而化熱,則見關節紅腫熱痛,痛處拒按,此類證候多見於痹證(如熱痹)。
  2. 氣血陰陽失調

    • 營衛不和:衛陽不固,營陰失守,風邪乘虛客於肌表肢節,引發疼痛。《金匱要略》云「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」,即描述此類機轉。
    • 血虛絡瘀:久病或失血致陰血虧虛,四肢百骸失養,兼夾瘀血阻絡,則肢節疼痛綿綿,夜間加劇。
  3. 臟腑功能失司

    •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,易見肢節酸軟疼痛,活動不利,常見於中老年或久病體弱者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方向

  • 風寒濕痹: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,治宜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,方如桂枝附子湯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  • 濕熱蘊結:關節灼熱腫痛,治宜清熱利濕、宣痹止痛,方選白虎加桂枝湯宣痹湯
  • 氣血兩虛:疼痛纏綿,面色萎黃,宜益氣養血、和營通絡,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補血湯
  • 肝腎虧虛:腰膝酸軟兼肢節隱痛,治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選獨活寄生湯左歸丸

經絡與針灸取穴

肢節煩疼與十二經脈循行密切相關,可配合針灸調理:

  • 上肢疼痛:多取手三陽經穴,如外關(少陽)、曲池(陽明)、合谷(治痛要穴)。
  • 下肢疼痛:選足三陰經穴,如陽陵泉(筋會)、足三里(補氣血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)。

古典文獻補充

《傷寒論》第146條載:「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」此條揭示少陽兼太陽表證時,肢節煩疼可從和解少陽、調和營衛論治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

此證雖以肢體症狀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觀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病位淺深、邪正盛衰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