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憺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憺憺

在中醫學中,「憺憺」一詞源自《靈樞·四時氣》,其義與「淡淡」相通,本指水波輕微動盪之貌,後引申用以形容人體神誌不安、心中忐忑之狀。此症候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逆亂相關,屬中醫「神志病」範疇,常見於驚悸、怔忡或虛煩不寧等證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
    憂思過度或驚恐所傷,導致心氣耗損,神不守舍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。」心主神明,若氣血虧虛或痰火擾心,則易現「憺憺」之態,如《靈樞》所述「恐人將捕之」,即患者自覺惶惶不安,似有外迫之感。
  2. 肝膽失調
    肝藏魂,膽主決斷。若肝血不足或膽虛氣怯,可致魂不內守,表現為易驚多恐、心神不寧。此類證候常與「膽怯」或「肝鬱」並見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肝病者,兩脅下痛……令人善恐」。
  3. 心腎不交
    腎陰虧虛,不能上濟心火,致心陽獨亢,擾亂神明。此證型多見於虛勞久病者,除「憺憺」外,常伴失眠、健忘、五心煩熱等症,符合《景岳全書》「真陰精血之不足,陰陽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」之論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自覺心中動盪不寧,如懸旌搖曳,或如物擾動,時有莫名恐懼感。
  • 兼症:或見胸悶氣短、頭暈目眩、夜寐多夢,甚則肢冷汗出。
  • 脈象舌象:脈多細弱或弦數,舌質淡紅或尖紅,苔薄白或少苔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本神》: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」,指出情志過極可直接損及心神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中「奔豚氣病」所述「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」,雖病機不同,然其「驚恐不安」之表現與「憺憺」有相似之處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歷代醫家針對此證,多從調理氣血、安神定志入手:

  • 養心安神:如《千金要方》之「定志丸」(人參、茯神、遠志、菖蒲),適用於心氣不足者。
  • 疏肝解鬱: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,針對肝鬱化火、魂不守舍之證。
  • 交通心腎: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,用於陰虛火旺、心腎不交者。

「憺憺」一症,雖非獨立病名,然其背後反映的臟腑失衡與神志異常,正是中醫整體辨證之體現。透過四診合參,可進一步區分虛實寒熱,從而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