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節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肢節痛
肢節痛,指四肢關節疼痛之證,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六經不通四肢,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」中醫認為此證多因外邪侵襲、氣血失調或痰瘀阻絡所致,常見於痹證、痛風等疾患。
病因病機
- 風濕侵襲:風邪與濕邪合而犯表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致肢節疼痛,多伴酸重、屈伸不利。
- 痰飲流注:肥人多痰濕,痰飲內停,流注經絡關節,阻礙氣血而痛,痛處多腫脹,痛感綿綿。
- 瘀血阻絡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經脈痺塞,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。
- 氣血虛弱:瘦人陰血不足,筋脈失養,或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肢節隱痛,伴倦怠乏力。
證型與治則
-
風濕阻絡
- 表現:關節遊走性疼痛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浮緊。
- 治法: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。
- 用藥:羌活、防風、獨活等,方如羌活勝濕湯。
-
痰濕流注
- 表現:肢節腫痛沉重,體胖痰多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除濕,通絡止痛。
- 用藥:南星、半夏、蒼朮等,方如導痰湯加減。
-
血虛失養
- 表現:關節隱痛,面白頭暈,舌淡脈細。
- 治法:養血柔筋,佐以祛風。
- 用藥: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。
-
氣虛痰阻
- 表現:疼痛綿綿,倦怠乏力,氣短懶言。
- 治法:益氣化痰,通絡止痛。
- 用藥:黨參、白朮、半夏等,方如六君子湯加減。
-
血熱蘊結
- 表現:肢節灼痛,煩躁發熱,舌紅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通絡止痛。
- 用藥:四物湯加黃芩、黃柏。
相關典籍補充
《丹溪心法》強調體質差異與治療對應:「肥人肢節痛多痰濕,瘦人肢節痛多血虛。」另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肢節痛若兼腫脹,多屬濕熱或痰瘀互結,宜辨寒熱虛實而治。
肢節痛為臨床常見症,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